Home 專欄文章 哺乳媽媽的惡夢?淺談急性乳...

哺乳媽媽的惡夢?淺談急性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疾病,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最常見於初產的哺乳期婦女,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生,而哺乳開始最為常見,以局部紅、腫、熱、痛、硬結等為主要特徵。

撰文/李景群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中醫師)

急性乳腺炎屬於中醫學「乳癰」範疇,又稱奶瘡,多因乳頭破碎,風邪外襲,或乳汁壅積,乳絡阻滯,鬱而化熱所致。中醫治療乳癰,無論是内治還是外治,都是依循辨證論治的基礎,達到清熱解毒、疏肝解鬱,通乳消腫等作用,達到緩解症狀,改善預後的目的。

中醫治療乳癰的方法

主要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為分期治療,當中包括鬱滯期、成膿期和潰後期。鬱滯期為乳癰的早期階段,以肝鬱氣滯最為常見。乳腺以通為用,以堵為逆,以塞為因,治療以消為貴。因此,內服藥以「通」為主。「通」法能使敗乳、毒熱排出,常用藥為王不留行,漏蘆、桔梗等。若為肝鬱氣滯之證,通法亦能疏肝理氣,常用藥包括柴胡、枳殼、鬱金等。

成膿期主要為乳癰初期失治誤治所導致,因病情進一步發展,局部組織破壞、壞死,互相融合,形成膿腫,以胃熱壅盛最為常見。因此,臨床治療上,主要治法為清熱解毒、托裏排膿,常用藥物有瓜蔞、黃芪、蒲公英等等。民間有「產前一團火,產後一盆病」的說法,意指產後婦女一般為虛寒體質,因此用藥不宜過於寒涼,溫通藥物反之則更為適合。

潰後期是成膿期膿腫潰破或手術切開排膿後至癒合的一段時間,臨床以氣血兩虛、餘毒未清最為常見。因此,治療以祛腐生肌、促進癒合為目標,常用有黃芪、白术、茯苓、山藥等等。一般情況下,此期一般能腫消痛減,但若膿出不暢,有機會引致久不收口等變證。在初期時,產後婦女應注意飲食,忌辛辣油膩之品,注意休息和睡眠,這樣才能減少變證的發生。

外治法─推拿和藥物外敷

外治法方面,中醫通常會運用推拿、藥物外敷、針灸等方法治療乳癰。推拿常用的手法為揉法和拿捏法,均能疏通乳絡,促使乳管開放,內積乳汁得以外排。藥物外敷則常與內治法配合使用,將敷貼藥物直接貼在病變部位,達到活血止痛、解毒散瘀之用。針灸療法則以遠端取穴為主,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列缺、尺澤等,起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用。

總括而言,急性乳腺炎是一個病情較短的疾病,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便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和預後。

*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查詢。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