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群居社會便有社交溝通的需要。擁有良好社交能力能建立人際關係及網絡、提升個人自信及自尊,為個人性格及身心發展建立基礎。
整理/編輯部
撰文/高詠琪姑娘(香港小童群益會 家庭生活教育主任)
隨著年齡及個人經驗,我們學懂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及與人溝通的技巧。當孩子仍在叫喊、牙牙學語之初,已是社交溝通的表現方式。社交能力指與人相處之能力,利用不同認知及語言技能表達自我及理解他人,達至互相溝通目的。家長可從小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擔當孩子的社交教練。
嬰幼兒的溝通表達
初生至三歲嬰幼兒階段,孩子多以肢體動作及聲音表達需要。初生至一歲階段,孩子會以聲音如哭啼、叫喊代表肚子餓或身體不適等,亦會模仿成人的肢體動作,如揮手、拍掌等。在一至二歲階段,孩子開始學習說話時,會多嘗試利用單字、疊字表達,亦會理解成人簡單的口頭指示例如「停」、「不可以」等。當進入二至三歲時,孩子的認知及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能辨別更多情緒表情,同時字庫會越來越豐富,他們會透過表情及短句、動作表達需要,亦學習與朋輩進行互動遊戲。
父母作為孩子學齡前階段的重要關鍵人物,社交先從家長個人及家庭做起。
1.家長以身作則
嬰幼兒模仿能力強,家長為孩子主要學習及模仿對象,因此家長需以身作則以建立良好榜樣。建議在生活中可多與孩子互動,包括語言及非語言互動。語言互動方面,家長與他人相處時,應保持禮貌及向他人說聲「你好!」、「午安!」等簡單短句。當孩子進入一歲階段時,家長可多提問及給予他們簡單指示,例如「你想要甚麼?」、「你試下指俾媽媽看看?」、「你會選擇哪一個?紅色或是黃色?」。同時鼓勵家長適當時候,可於孩子面前多作示範。另一方面,夫妻間應保持良好溝通及相處之道,讓孩子生活於一個社交和諧的環境。
2.家中製造社交情境
家長在家中亦可製造不同社交情境時間如交談時間、遊戲時間、解難時間及合作時間等,令孩子透過生活經驗學習及嘗試應用不同的社交技巧,從經驗中累積正確溝通表達方式。此外,我們亦鼓勵家長利用繪本故事情境讓孩子代入角色討論可行的社交技巧。家長們亦需要於過程中接納孩子的過錯,給予孩子耐性及耐心。
3.多觀察、適時給予提示及正面鼓勵
孩子天生擁有不同性格特質及氣質,會有不同的社交表達方式,重點是家長能及時覺察,留意及理解孩子的不同需要,給予適當回應。畢竟社交不是個人的事,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明白及理解,才會更願意表達自己及理解他人。另一方面,當孩子在生活中能適當運用社交技巧時,家長可即時給予鼓勵,例如「做得好!你能保持禮貌。」、「媽媽欣賞你能夠與人分享食物。」而孩子學習社交溝通過程中,家長亦可適時引導孩子可運用之技巧。
社交觸覺及能力需要從小培養,不妨試從家庭、日常生活做起以助孩子建立良好社交技巧,以邁向未來的校園及群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