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幸福感 成就不會給孩子一輩子快樂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而我們都堅信只有好好讀書,未來有好的成就,便能夠得到快樂。可是,哈佛心理系教授Tal Ben-Shahar告訴大家「他並不快樂」。

    撰文/編輯部

     

    抑鬱孩子比率愈來愈高

    Ben-Shahar在世界各地的演講都提出,現在我們面對的人才問題是年輕人和專業人士的抑鬱情況。他亦透過研究發現,在科技和都會形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下一代的孩子患上抑鬱症的比率愈來愈高,所以他認為必須趁早學習「快樂」。

    終生教職是教育界的最大成就,他訪問了有和沒有終生教職成就的大學教授半年後和一年後的心情,最後他們的快樂程度都相同,顯然事業上的成就和快樂沒有必然的關係。而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聽父母的話,現在讀書辛苦一點,以後上了第一志願的學校便會快樂起來,然後找到好工作,一輩子高枕無憂。但是事實卻是,有8成的哈佛學生都有焦慮或抑鬱症,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患有抑鬱的比率也在增長,我們也應該要正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平衡學術和正向心理教育

    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曾經問了學生「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大多數人都回答「幸福快樂的人」、「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能屈能伸」、「能面對挫折困難等」,這卻與學校所教的則是數學、歷史、語文……與現時追求學業成績的風氣完全沒有關係。Ben-Shahar並不表示挑戰學術知識的地位,當然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習探索和享受生命同樣重要,我們不應該只關心孩子的學業表現。其實已經有研究發現,幸福的孩子才能夠成為更好的學生,才可以專注地學習,發揮創造力。所以正向心理學要趁早納入教育中,讓孩子從小學習。

    甚麼才是好的教育?

    全人教育包括五方面:精神靈性、體能、智慧、人際關係和情緒。Ben-Shahar認為,要關注好這五方面,便是好的教育。精神靈性不一定是代表宗教信仰的教育,也可以是教導孩子追求生命意義。情緒教育則是教導孩子面對挫折時需要的心理韌性。而學校追求短期成績表現,這種從學習知識切入的教育也會令學生走錯方向。研究指出,現在每個人在電腦頁面上只會停留7秒,在這短時間根本不能深入了解資訊,長久下來便失去了讓大腦深入理解和專注思考的訓練,未來也在與人發展深度關係上有困難。

    適度與科技斷絕 與真實世界互動

    現在在這科技泛濫的時代,孩子與互聯網、科技聯繫,多於與真實世界互動。Ben-Shahar也發現研究指出,現代孩子的同理心比起二十年前明顯下降。以前孩子經歷更多與兄弟姊妹和朋友相處,一起玩、打架、爭吵、和好……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同理心的過程,是在網上讚好不可取替的。Ben-Shahar不完全否認社交平台的好處,但提醒我們必須適度遠離科技,「人」真實地建立關係,才能得到快樂。

    家庭關係是孩子幸福的關鍵

    寂寞是抑鬱的其中一個最大原因,所以早在童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非常重要。童年時經常一家人一起吃飯便是建立孩子幸福感的好機會。吃飯時間都會是大家分享生活和教育孩子的最好時間。現代父母都很忙,可能會不自覺愈來愈少與孩子真正坐下來對話。但是與孩子深度交流,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是孩子形成長遠幸福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大人小朋友更要適時放下手機,與身邊的人真正交流。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