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品味家庭 孩子迷的不是網,而是那備受...

孩子迷的不是網,而是那備受關注的假象

許多大人都有類似疑惑,網路遊戲究竟有甚麼魅力,讓一個好好的孩子,無法克制地把心思全花在那上面:「如果讀書有這麼認真就好了!」

然而,你若認真去了解,就會知道,網路遊戲的設計者,是花了大把心思,處心積慮要你接觸後就再也下不來,至少,會魂牽夢縈,整天想著再上線報到。

通常,一個人會無可自拔地沉迷在某個活動中,這其中一定同時存在著「拉力」與「推力」,缺一不可。

整理/編輯部

本文已獲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轉載

遊戲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你上癮呀!

在網路沉迷這個議題上,網路遊戲的吸引力本身,就是拉力,把玩家不斷地往裡頭拉,因為吸引力太強了,要對抗那股拉力,著實不易。我們得承認一件事,網路遊戲的設計者,想方設法就是要你上癮。

即使網路遊戲設計者再怎麼處心積慮要你欲罷不能,但仍有許多遊戲玩家能夠妥善分配上網與生活的時間,就算花費很多時間在遊戲中,也不至於排擠其他生活任務。

同樣地,許多孩子都接觸過手遊,也為手遊感到深深著迷,但大部分的孩子時間到可以下得來,只有少部分會嚴重地沉迷其中、生活失序。 那麼,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接下來要談的,就是網路成癮的「推力」,是甚麼把孩子推入網路世界中了呢?

 

空虛、寂寞、覺得冷—是孩子遇到困難了!

我想起,幾年前曾經接觸過的一個高中孩子伯均,他被學校老師轉介來談。他的問題是嚴重沉迷網路遊戲,導致課業一落千丈,人際疏離,來學校時總是蓬頭垢面、無精打采,漸漸在班上成了邊緣人。這是許多網路成癮傾向的孩子,常見的生活樣貌。

大概是徹夜上網,這孩子的面容憔悴、雙眼無神、呵欠頻頻。但談到網路遊戲時,伯均突然有了精神,眼裡發亮:

「老師,你知道英雄聯盟嗎?」

「我沒聽過啊……」

當時,我對網路遊戲一無所知,但我很願意了解,他便滔滔不絕地向我介紹這款遊戲的玩法與特色。伯均與他的戰友,現在每日定時上線練功,有一天要組隊進軍電競賽事。

「嘩!有這麼好玩呀!」

「真的,這個遊戲很有意義,大人根本不懂,都以為我在浪費時間!」這孩子有些激動:「有一天,我會證明給他們看的!」

「你想證明給誰看?」我問。

「一方面是給同學看吧!」

「怎麼說呢?」

「說實話,我在班上人緣不好,他們不喜歡我,常常唱衰我。沒關係,等我有一天成功了,要他們對我另眼相看。」

聽學校老師說,伯均在學校裡,幾乎獨來獨往,沒甚麼朋友。體育課時,男生常聚集在一起打籃球,伯均則在一旁坐著,不太參與。

「伯均,你說同學不喜歡你,這樣的情形多久了?」

「大概,是從上高中起吧!班上有些同學老愛說我壞話,慢慢地就刻意孤立我了。」

「你在意嗎?」

「哼!我不在意!反正,我在英雄聯盟裡有一群好朋友,他們才是真心在乎我的人,我才不需要班上同學喜歡我呢!」

「伯均,那麼,你父母如何看待你呢?」我引導他談談家裡的概況,伯均顯得有些落寞,說:「算了!我不管怎麼做,他們都不會滿意!」

「前幾天,才為功課的事情,和他們大吵一架。為甚麼,他們都只在乎我的課業呢?」他顯得有些激動:「現在我的成績不好,我知道,但以前,我都是班上前五名的。可是,不管我再用功,考得再好,他們都不願意肯定我,還說我和誰誰誰比起來,差多了!我真不知道這麼努力唸書,有甚麼意義?」

「上了高中,功課越來越難;我有些開始聽不懂,高一上還勉強撐過去,漸漸地,成績逐步下滑。而每天回到家,就是被念,說我不夠認真,但我明明就已經盡力了!」

我點點頭,看著伯均說:「所以,現在你也不想在課業上下功夫了!轉而將心思投入網路遊戲中,反而來得有成就感!」

「沒錯!我只有在打遊戲時,才能真正感受到滿足。我聽不到爸媽對我無止境的碎碎唸,也不用在乎同學的眼光!」

「原來如此呀!我可以理解,似乎,網路遊戲成了你生活裡的避風港了,是嗎?」

這孩子低下頭,神色沮喪:「可是,我現在被限制上網時間,只有週末才能上線,我真不知道還能怎麼辦了!」

兩大心理危機: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感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心理需求特別重要,分別是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前者是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優秀的、有成就的、被肯定、被重視的;而後者,則是感受到自己與周遭的人,有著正向的情感連結,感覺到被接納、被理解、被信任與被喜愛。

伯均的老師說,伯均自從沈迷英雄聯盟後,便從同儕中退縮疏離,與家人的關係劍拔弩張,功課也一落千丈。然而,我觀察到的是,在這孩子在埋首網路之世界前,早就感受到不被同儕喜愛、不受父母肯定,課業學習遇到瓶頸,生活中缺乏其他成就感的來源。

而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被滿足的心理渴求,全在網路世界裡被填補,甚至獲得了療癒。於是,大人著急地在外頭呼喊著:「快出來,網路世界很危險!」,孩子則陷在裡頭回應著:「不要!外面的世界才恐怖!」

長期沉迷網路帶來了各種副作用,包括人際疏離、課業落後、親子對立、生活失序,以及身體健康亮起紅燈等,讓原本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孩子便只情願繼續待在網路中取暖。

一般而言,常見的網路成癮形式,包括遊戲成癮、網路性成癮,以及社群成癮等三種。不論何種,我們都可以這樣看待:一個人在生活中遭逢嚴重困境時,透過大量上網來獲得現實生活中難以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包括自我價值感及歸屬感。

於是,孩子的網路沉迷行為,應該被看成孩子的「呼救訊號」。不當使用網路的行為本身,當然需要被導正,但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以及那些空洞、匱乏、無力或混亂的心理狀態,才是真正需要被關注的焦點。

誰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你不可能一輩子不給孩子接觸手機或網路,只要有機會連上網,孩子便暴露在網癮險境之中。從預防的角度來看,父母或師長最想問的是,當孩子遇到什麼問題時,網路成癮的風險便會提高?

澳洲頂尖網路安全顧問中心主任蘇珊‧麥可林(Susan McLean)在其著作《網路失控:情色勒索、網路霸凌、遊戲成癮無所不在!孩子的安全誰來顧?》中具體指出,以下特質或處境的孩子,會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一)焦慮的孩子

(二)憂鬱的孩子

(三)診斷為ADHD的孩子

(四)亞斯伯格症或泛自閉症的孩子

(五)欠缺社會支持的孩子

(六)「不開心」的青少年

(七)感到無聊的孩子

(八)行動不便,有肢體障礙的孩子

(九)孤單的孩子或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少數朋友的孩子

(十)有壓力的孩子

(十一)因為不守規範而難以融入群體的孩子

前面提到的高中生伯均,就屬「欠缺社會支持的孩子」、「不開心的青少年」、「孤單的孩子」、「有壓力的孩子」,同時,來自家庭父母的正向支持度也不夠,甚至親子之間對立衝突,更加深了這孩子的孤獨與無力感。

國內學者王智弘教授長期致力於探究網路成癮的成因與治療,他在2016年的研究中指出,造成網路成癮的十大危險因子包括:社交焦慮、憂鬱、無聊感、低自尊、神經質、課業挫折、家庭功能不佳、缺乏社會支持、敵意、衝動控制不良等,如果孩子的身心狀態符合上述任何一項,就值得師長關注是否衍生出網路成癮的問題。

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其實是相當一致的。

但這裡要強調的是,上述指標與網路成癮風險的對應關係,都不是絕對的;因此,不代表符合上列任何特質,就一定會出現網路成癮,家長或老師不宜過度解讀,也不需要因為孩子一點風吹草動,就過度焦慮,對孩子的網路使用施以嚴格控管,這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本文收錄於《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圓神出版,2022)一書中,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過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出版社:親子天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