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是許多家長心頭的一塊大石,既擔心營養不夠,又害怕長期下去會影響健康。本文將從中醫角度剖析小兒厭食的原因及對應療法,幫助家長找到有效的解決之道,讓孩子吃得開心、吃得健康。
撰文/譚伊淳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整理/編輯部
甚麼是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是指兒童長期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的一種病證,常見於1至6歲的孩子。若病程持續,可能會導致孩子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等情況。一般來說,過度溺愛、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喜好,片面追求高營養會導致孩子飲食無度,貪吃零食及偏嗜,缺乏規律。此外,若缺乏喂養知識,斷乳後突然增加食物,也會損傷脾胃。
現代藥理學對於厭食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微量元素缺乏、腸道菌群失調等常被認為是誘發因素。
中醫對厭食的理解
在中醫角度,不當喂養、疾病損傷脾胃、先天禀賦不足及情志失調等均可損害脾胃的正常納化功能,導致脾胃失和、納化失職,最終引發厭食,甚至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四種小兒厭食的證型
中醫將小兒厭食症分為四種證型,分別是脾運失健型、胃陰不足型、脾胃氣虛型及肝郁脾虛型。每種證型的治療方法和方劑用藥均有所不同。
1.脾運失健型
若孩子過食肥膩食物或飲食搭配不當,長期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表現為面色少華、食慾不振、體型偏瘦,常伴有胃脹、噯氣。治療應以和脾助運為主,常用曲麥枳朮丸,並建議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2.胃陰不足型
過量進食或食積內熱會耗傷胃陰,孩子可能出現口乾多飲、皮膚乾燥、便秘、煩躁不安等症狀。治療應以養胃育陰為主,宜用養胃增液湯,並選用滋陰清熱的藥物,如蘆根、知母等,以養陰潤燥。
3.脾胃氣虛型
若父母在孕期精血虛弱或調攝不當,可能導致孩子先天脾胃虛弱。此類兒童常表現為精神不佳、面色萎黃、大便稀薄,並常帶有未消化的食物,體型偏瘦。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建議使用參苓白朮散,並使用補氣藥如山藥、大棗等,避免大溫大補之品。
4.肝郁脾虛型
若孩子面對過重壓力或情緒不佳,可能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郁結,從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治療應以調達肝氣、健脾開胃為主,常用郁金、柴胡等藥物,並關注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情緒狀態。
推拿療法輔助治療
臨床中,中醫常使用推拿療法輔助治療。例如可用拇指羅紋面在孩子腹部順時鐘方向輕輕環旋移動補脾土,或使用拇指、中指按揉足三里穴(膝關節外側下方約三寸),達到促進脾胃功能的效果。
不同體質的孩子對小兒厭食症的反應各異,治療方案應根據個體特徵調整。診療過程中需注重健脾開胃的同時,從體質角度分析,調理氣血陰陽平衡。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中醫治療方法因個體差異,建議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