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可以抱一下嗎?」
「好啦,快點下來吧,媽媽很累了,你自己行啦……」
孩子嚎哭,小小的雙手抱着媽媽的腿。媽媽翹著手,板著臉,叫孩子立刻收起眼淚,不要發脾氣。
哥哥打弟弟,弟弟哭著過來抱媽媽。哥哥憤怒地大叫,不肯認錯。
孩子不聽指示,鬧情緒不做功課。
以上情況應否抱抱孩子?這個表達愛的親密動作,不知為何成為了父母的管教工具!
整理/編輯部
撰文/黃婉慈(聖雅各福群會教育服務部Rachel Club資深社工)
你乖了,我才抱!
父母的擁抱發揮著甚麽力量呢?當我們知道有危險、有壓力、受傷和不安時,便會走向我們認為安全的人身邊尋求保護和安慰,這是人類的本性。這種本能令我們避開危險,得以生存。現代的科學研究更證實這種「依附行爲」影響深遠,甚至奠定了孩子日後的性格發展和各方面的成就!一項超過50年的跨文化研究指出,孩子在成長過程裡,能否與最少一個成年人(父母或照顧者)擁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直接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與成就。
依附關係4個“S”元素
怎樣才算是安全的依附關係呢?在Dr. Tina Payne Brysan 和 Dr. Daniel Siegel 的著作“The Power of Showing Up” 裡就提及安全的依附關係有以下4個“S”的元素:
1.Safe (安全)
當孩子沒有能力處理當刻的情緒、感覺有壓力或在憤怒下犯錯,均會令他們不知所措,這時就極需要父母的幫助。孩子需要父母給予他們穩定而可預測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他們仍能走向父母的懷抱。反之,假如父母沒有覺察自己的怒氣、表情、聲線及處理方法,便會成為孩子恐懼的對2.象。孩子本能地想走向父母尋求幫助和冷靜自己,卻懼怕父母的拒絕和怒氣,這樣孩子只會學到把自己的心事隱藏起來,無法駕馭突如其來的負面感受。
2.Seen (被理解)
年幼的孩子在壓力和傷心的情況下無法冷靜地説出自己的感受,但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整理自身的經歷、説出他們的感受,接納並代入他們當刻的困難和壓力。即使作為父母未必完全明白或同意孩子的行為及想法,但我們可以用最大的愛心和溫柔去接納孩子當刻的狀態。
3.Soothed (得到安慰)
孩子能在你的懷抱中感到被接納、被明白,便可以從激動、傷心、憤怒中平靜下來。但這並不代表沒底線的放任,而是待孩子平靜後才重新檢視剛才不理想行為帶來的結果。這規範是孩子可以理解和預測的,並要讓孩子在這規範中學習接納失望和控制情緒。
4.Secure (内心的安定)
當孩子重複經歷上述三點,包括安全、被理解、從親子關係中得到安慰,即使在長大後遇到逆境,也有能力解讀自己的感受,並且知道如何安慰自己和其他人。這種内心的安定讓孩子懂得選擇朋友,也能成為其他人的知心夥伴。
這些理論知易行難,但作為父母必須知道,給孩子擁抱不是行為良好的獎賞,而是孩子生存的需要!擁抱不會寵壞孩子,反而在懷抱裡給孩子的教導會對他們更為深刻。當下次孩子不乖時,讓我們張開雙臂,說:「孩子,我在這裡,過來讓我抱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