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讓孩子親力親為  6招減少依賴!

    看著孩子日漸長大,家長愈加珍惜親子相處的時間,希望寶寶能夠一直在身邊。但可有想過,孩子一直「黐」著父母容易產生依賴的情況?加上過分保護孩子,會使孩子無法獨立自主,可能難以融入和適應校園生活。孩子出現依賴的行為時,避免立即否定他們的能力和感受,應了解箇中的原因,一起尋求改善方法。

    撰文 / 編輯部

    專家審校 / 程衞強(香港兒童綜合發展中心註冊心理學家)

    行為依賴VS情感依賴

    行為依賴

    當孩子不願意獨自完成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並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是行為上的依賴。過度保護孩子、欠缺耐性等待孩子完成事情,都會令他們失去嘗試和學習的機會,只能依靠別人。若遇到困難又沒有得到支持的話,孩子也可能藉由依賴行為來緩和不安的情緒。

    情感依賴

    缺乏安全感的幼兒容易出現情感上的依賴,希望無時無刻都能吸引爸媽的注意,分外「黐身」。一旦父母離開視線範圍或陌生人靠近時,便會容易產生焦慮。如果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不多,亦會因為渴望得到愛護而變得依賴。

     

    凡事代勞剝奪學習機會

    2-3歲的幼兒自我意識愈來愈強,很喜歡四處探索,勇於嘗試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例如打電話、開電視等,期待有自我照顧、獨立處事的能力。若凡事為孩子代勞,便會剝奪其學習的機會,阻礙全面發展。加上正值肌肉迅速發展的階段,孩子有能力做到更多事情,能透過日常簡單的生活自理來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6招與依賴Say Goodbye

    1.避免負面情緒

    家長的情緒對幼兒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顯得不耐煩,會令他感到壓力及失去自信心。父母應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正確的指導,也可先作示範,予孩子充足的空間和時間練習並加以鼓勵。久而久之,依賴行為便會隨著自信和勇氣增加而逐漸減少。

     

    2.訓練自理能力

    學前多透過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培養孩子作出適齡的自理行為,如2-3歲的幼兒可學會自己上廁所、穿脫衣服等,有助適應入學後的自立生活及增加成就感。不要再因為覺得孩子還小、節省時間而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盡量讓他嘗試「自己的事自己做」。

    3.擴闊生活圈子

    為孩子安排年齡相近的小孩成為玩伴,提供更多相處機會,例如邀請朋友的小孩到家裡玩耍,增強孩子與別人之間的相處能力。同時有助擴闊生活圈子,使孩子除了爸媽以外,也有其他情感依附的對象,避免成為「黐身」寶寶。

    4.故事書引導

    避免用責罵、懲罰來強迫孩子獨立,可嘗試閱讀相關的故事,藉由故事情節和人物教導孩子「依賴」及「獨立」的差別,再透過提問給予思考的空間,例如「寶寶覺得愛依賴的角色如何?」、「喜歡哪個故事人物?」,引導和鼓勵寶寶以故事人物作榜樣,做個獨立的孩子。

    5.多陪伴孩子

    沒有孩子喜歡被冷落的感覺,家長應盡量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家中增添新成員時,可能因忙於照顧初生寶寶而忽略孩子的感受,令其失去安全感。此時,不妨給予參與的機會,例如幫忙遞上小毛巾、輕聲唱歌哄弟妹睡覺等,從中學習獨立及照顧別人。

    6.一起做家務

    許多家長不想讓孩子「吃苦」,從來不會讓他們參與家裡的大小事務,導致孩子日後離開家裡便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可將做家務視為親子遊戲,讓孩子從小養成做家務的習慣,按能力配予合適的工作如擦拭桌椅,也可藉此培養合作精神。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