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家長都習慣催促孩子  除了說「快點」還可以怎樣做

「心急」成為了香港人的代名詞,時刻爭分奪秒,所以很多家長都習慣催促孩子,催吃飯,催睡覺,催做功課……「快點!」、「怎麼這麼慢?」、「再拖下去就遲到了!」語帶威脅、催促等負面語氣,真的會令孩子加快速度嗎?

家長非得催促不可嗎?

家長擔心孩子手腳慢,就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心情急躁起來,便會說出一些威脅、責備的說話。著急的不是孩子,永遠都是家長,可以家長認為把孩子按時送到學校,讓孩子穿得整整齊齊、吃頓營養早餐是媽媽的責任,所以總是催促孩子快點。說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安撫媽媽自己的焦慮。父母的焦慮令我們不自覺地想控制孩子,但是父母的不安應該由父母自己處理,對孩子有幫助的不是催促和壓迫,而是正面的話語。

催促為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每天習慣叫孩子「快點」,對孩子來說就像是訓斥、指責,增加了他們的壓力,可能令他們變得緊張,反而愈做愈慢。刻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漸漸塑造負面的自我形象。孩子也會隨之失去為自己安排、規劃的能力、自律的動力,失去獨立能力。而且,家長可能不知不覺中強制停止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如孩子在路上看到蝸牛等生物而停下,但家長可能會嫌孩子太拖拉而催他們離開。

除了催促,還可以怎樣做?

1.設定界限

與其拚命說「快點」,不如告訴孩子一個限定的時間,用數字明確地向孩子指出緊迫狀況,讓孩子可以思考和安排做事的速度。從小讓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也可以培養他時間管理的習慣。例如,家長可以說「15分鐘後便要走了」,或調較15分鐘後的鬧鐘提醒孩子。對於較年幼、或對時間概念未熟悉的孩子,家長則可以說「時鐘上的長針指到五我們就要出發了。」

2.利用競爭意識,製造小比賽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較容易焦慮,則不建議用以上方法,因為時限會像定時炸彈一樣給他巨大的壓力。取而代之,家長可以利用誘導競爭意識來激勵孩子的。例如,家長可以說「媽媽準備上班,你準備上學,我們看看誰先準備好?」、或鼓勵孩子「爸爸只要一分鐘就可以換好衣服出門,很快吧?不過你可能可以更快。」幼兒時期的孩子通常競爭意識都會比較強,但可能未學會面對失敗。家長在鼓勵競爭的同時,不要求取勝,父母可以適當地配合,或讓孩子贏得比賽。

3.有「次數」限制,而非不斷重複「快點」

很多父母早上都會重複嘮叨叫孩子起床,但孩子好像還是一副「老定」的樣子,因為家長一直重複同樣的話,當孩子覺得你在嘮叨,話就不會記入腦袋,反而被忽略。而且孩子知道家長一定會叫他們成功出門為止,就變得依賴了。所以家長可以約定只會叫幾多次,按照約定叫了這個次數後,便不管孩子有沒有起床都不要再去叫他。盡量忍住不要催促孩子。如果真的遲到,那就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因為家長已經按照約定叫了某個次數,讓孩子慢慢學會獨立處理日常自理。

4.前一晚做好準備

每天的早上就如戰場,因為家長要同時準備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學,所以分秒必爭。家長最好在前一晚做好準備,決定明天要穿的衣服、早餐內容、收拾好東西等。第二天早上便可以直接換衣服、洗漱、吃早餐,減少第二天早上需要處理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