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是未來的主人翁,但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卻指出,全球在2019年共浪費的糧食高達9.31億噸,足以養活20億人。長此下去,以現在3至4歲的孩子計算,他們在有生之年好大機會面臨糧食短缺或資源匱乏等問題。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3至4歲小朋友正處於前運思期,此期的小孩特徵為自我中心、具體性、直覺推理、集中注意,非邏輯性思考、無法注意到轉換的過程。所以對於何謂浪費,還不是很清楚。不想吃就不吃、玩具越多越好、物品有點破損就不要了等「大嘥鬼」心理,很容易在物質豐盛的香港環境中培養出來。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古景發(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曙光兒童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快樂版(3-4歲)《父母手冊》
飲食篇
大多數小孩對於喜歡的食物,不知節制,要求一大堆,到最後還是餘下很多,又或者見到不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就完全不吃,或只吃兩口就不吃了。建議父母不要邊扔掉食物邊罵他們說﹕「你知道非洲有多少孩子在餓肚子,沒東西吃嗎?」,這樣的管教未必有效的,因為他們還未懂得從他人角度看事物,即欠缺同理心。家長可以嘗試用其他方法,譬如:「吃不下了嗎?那媽媽先把食物收到冰箱,等你想吃的時候再吃,我們不要浪費食物,下次記得先拿一點吃完再吃啊!」同時可以順便教他們用餐的禮儀,例如不能用筷子或湯匙翻來翻去﹔即使是自己喜歡吃的菜,也不能夾太多,最好等大家都夾過一遍後,再夾第二次;看到碟子中只剩下一點點菜餚,可以先問「還有人要吃嗎?」
玩具篇
有些家長為了滿足小朋友的需求,隨便買一大堆玩具,讓小朋友任意揮霍。不過,孩子太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容易不懂珍惜。家長應該教小孩甚麼時候才買玩具,例如在生日、聖誕節等特別節日,或當孩子持續養成良好習慣時。平時如果小朋友看到想買的玩具,家長可以先記下來,等到特別的節日,再讓孩子決定要買哪一種玩具。對於仍未擅長表達的3-4歲小朋友來說,特別需要家長的提醒和引導,才不容易養成「想要就要」的心態。所以,家長要規定在特別時節才可買玩具,提高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同時,也讓他們學會守承諾和聽從指引。另外,當孩子提出玩厭了舊玩具、想買新玩具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適時解釋,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讓舊玩具變得更好玩,例如一起替玩具車塗上顏色,增添新鮮感,而不是僅僅順著孩子的想法,一直購買新玩具。
再者, 3-4歲小朋友正處於探索期,活動量極高,加上較自我中心,外出時主見多多,喜歡隨身帶備一、兩件玩具。一旦遺失了玩具,家長不宜輕易答應購買新玩具,讓他珍惜自己擁有的。這時,家長可以跟他們說道理,約定用完物品要立刻放回原位,避免再次遺失。如果常常遺失物品,應該藉此教導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日常生活篇
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歡家長說故事,所以家長平時可多說以愛物惜物為情節的故事,說完後和孩子討論故事內容,引發孩子的同理心,加深他們對節約和浪費的理解。另外,假如孩子對節約惜物的認知不深,家長可以陪伴並以正面的態度引導孩子,作出適時的提醒:「洗手時,水龍頭開小一點,才不會浪費。」、「你長大了,這條褲子穿不下了,我們把它洗一洗,送給有需要的人。」、「紙巾這一角抹過,再摺起來還可以再抹。」等。或者利用吃完果醬的玻璃瓶、餅乾的鐵罐、家庭裝的牛奶紙盒等,問問孩子「你覺得我們可以怎樣把他改變成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用他來種花或做成玩具嗎?」等等,引導孩子發揮他的想像力,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最後更可以讓孩子在完成品上畫上或貼上他喜歡的圖案,令孩子喜歡循環再用,逐漸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