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孩子都會從小學習繪畫、美術、樂器等藝術活動,到後來因為擔心學業需決定放棄才藝嗎?《紐約時報》的新書指出,藝術其實與孩子的學習及成長相輔相成,而且不用花大錢,就可以鍛鍊孩子的藝術腦。
撰文/編輯部
每天接觸20分鐘藝術活動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學者Susan Magsamen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應用神經美學中心創立了「國際藝術與心智實驗室」,並出版了新書《你的藝術腦:藝術如何轉化我們》。她指出,孩子每天只要接觸藝術、創造類的活動20分鐘,就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例如,強化認知與學習能力,加強情緒調節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幫孩子提升創意思維。將這些技能統合,就是令孩子未來能夠持續學習,懂得如何解決問題的超能力。
激發獨創性和創造力
之所以成為藝術家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能跳出框框去思考和創作,而藝術思維就是讓孩子用自己獨一無二的創造力去解決問題。創作、表演,還是只在旁觀賞,甚至到大自然走走,都是與藝術有關的活動,可以刺激前額葉皮層,強化掌管高階認知的功接觸藝術可以激發創造力,讓孩子能運用創新思維,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國際兒童藝術基金會表示,研究證實接觸藝術的小孩,會較有創意思考和獨創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幫助孩子日後成功的關鍵。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藝術活動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選擇,並從而獲取結果的創作過程。不但能讓小孩適應和懂得享受不確定性,也能讓小孩保持靈活思想,提高創造力和自信。小孩對各種媒材和技能的藝術體驗越豐富,就越有可能對同個問題產生多種想法。
幫助小孩表達和理解自己
有些孩子天生的性格使然,令他們不擅長用語言表達。藝術是通過不同媒介或呈現的表達方式,正是可以練習傳達想法的工具,成為小孩表達情緒或想法的媒介。透過肢體動作、顏色、繪圖、線條或聲音去表達自已,都可能比言語還來得貼切、更自在。鼓勵孩子用藝術來表達和探索自己,也能幫助小孩更了解自己和調節情緒,並更清楚自己的喜好。
孩子會愛上的藝術活動
戲劇遊戲
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其實讓孩子置身不同情境之中,在面對角色的不同問題時,讓他們自己想出有創意的回答,不知不覺增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操作布偶的遊戲也是一個透過玩偶,幫助小孩學習表達自己的方法,亦能讓他們探索人際關係和社交互動。
手工創作
美術創作不只是隨手拿筆畫畫圖案,而是可以大膽將顏色混合,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大人不給指導或限制,讓小孩造出無限的可能。而且對大多數的小孩來說,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活動,也會愈練習愈進步。家長也不一定要花大錢上課、買工具,家中各種不知道還能做什麼、隨手拿來的雜物,只要夠安全,也是讓孩子發揮創意和美感的好工具。
小小音樂會
不同聲音刺激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新奇有趣,不妨讓他們以不同的音量和音調製造聲音、旋律和節奏來演奏「樂器」。這些「樂器」不必是正式的鋼琴或小提琴,一個水樽、木箱、碗也可以奏出充滿豐富聲音的美妙樂曲。
舞動身體
即使孩子沒有正式學過舞蹈,也可以舞動自己的肢體,跳出有自己風格的舞步。舞蹈可以幫助小孩發展肢體技能、平衡感,以及手眼協調。拍子準不準確、舞姿好不好看都不是重點,讓小孩好好感受音樂的節奏,和享受自由的肢體動作才是最大的成效。
其實家長不用太嚴肅看待參與藝術活動,也不一定需要什麼正規的課程。因為藝術與創造本來就不是正統、正式的事情,不用花很多錢,也不需要有壓力。例如,只出門走一走,抬頭看看白雲,觀察它的形狀,想像一下那是什麼,就已經投入了藝術。或者,讓孩子在戶外探險,滿足好奇之餘,也能激發想像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