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媽專區 破解坐月調理8個謬誤 過量...

破解坐月調理8個謬誤 過量進補營養可能有反效果

古時剛生產完的女性有着形形式式的坐月禁忌,時移世易之下,這些坐月禁忌還合時宜嗎?有哪些其實只是長久以來流傳的迷信?

撰文/編輯部

產後調理的重要性

為什麼生完寶寶後要產後調理?因為媽媽從懷孕到生產,身體為了迎接小寶寶,出現了許多巨大變化,例如子宮被撐大、內臟移位等,而且生產時陰道口還可能會撕裂,流失大量的體力和血液等,所以產後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恢復元氣,讓身體回復生產前的狀態。

西方女性不用坐月?

西方,甚至日本等國家都沒有坐月子文化,為什麼華人會發展出坐月子的職慣呢?雖然其他國家沒有「坐月」這個概念,但他們還是非常注重產後調理,媽媽生產後的兩週都建議要有充分的休息,由另一半或其他人處理家務,飲食上也要補充足夠的營養,幫助身體能快速復原。

盤點坐月調理8個謬誤

1.不能沖涼、洗頭

有傳生完寶寶的一個月內不可以沖涼和洗頭,避免受到風邪、濕邪侵襲。但其實此說法並無根據,反而產後保持衛生非常重要,長期不沖涼和洗頭反而令細菌容易滋生,更容易生病。有這個說法的原因可能是沖涼洗頭後身體濕透容易受冷,只要媽媽用暖水清洗,立即擦乾頭髮和身體上的水份和注意保暖就可以。

2.不可以吹風扇、冷氣

長輩會指生完寶寶的媽媽身體虛弱,吹風會容易感冒和肚瀉。剛分娩完的媽媽身體較虛弱,的確較容易受風寒。但如果太熱,或是流汗後吹到風也會增加患感冒的風險。所以只要不是直吹冷氣或風扇,最好是溫度保持適中,感覺舒適就可以了。

3.不要飲太多水

產後媽媽都會有水腫,飲太多水會減慢排水速度?生產後,身體會自行排出產前儲存水份,所以不用太擔心 ,反而缺水還會引起更多健康問題,只要飲室溫或暖水,適當補充水份就沒有問題。

4.多喝酒補身

有說法指酒精有助驅寒活血,坐月時要每日飲雞酒,多吃用酒煮的藥膳,如麻油雞、燒酒雞等。這個觀念可謂大錯特錯!即時是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媽媽奶水中,而酒精會影響寶寶大腦發育,而且攝取酒精還會減少媽媽奶水我產量,所以選擇哺乳的媽媽應避免酒精攝取。

5.不可以吃水果

老一輩認為水果生冷寒涼,產後媽媽不適合食用。水果有豐富營養,適量進食可以補充維他命和營養,幫助傷口癒合。只要盡量避免食西瓜、西柚等較寒涼的水果,食蘋果、提子、橙等平性水果就沒有問題。

6.一定要吃五更飯

傳統認為早餐吃飯能補氣,有利脾胃。食五更飯的原意是幫助媽媽製造奶水,調理身體。早餐吃並無不可,只要營養均衡,早上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也是好事,但就要留意如果媽媽沒有胃口食飯就不要勉強,避免有傷腸胃。

7.不可以運動和出門

女性經歷了10個月的懷孕期,肌肉、韌帶都會鬆弛,所以產後不建議完全躺着或坐着不動,只是休息。只要在身體可接受的範圍內,適度運動反而有助肌肉、韌帶恢復彈性,讓身體受損組織修復。

8.不可以哭

很多長輩都會說媽媽坐月不能哭,眼睛會瞎掉。其實這種說法是因為古時醫學知識缺乏,許多女性在產後沒有好好休息,引發身體問題,其中包括導致視力愈來愈差而流傳下來的說法。坐月期間,哭泣倡影響到眼睛視力的機會非常微,而且產後因為賀爾蒙變化,媽媽容易情緒起伏,適時的宣洩情緒反而是件好事,但如果負面情緒過於影響生活,有可能是出現產後抑鬱症狀,宜諮詢醫生意見及早治療。

坐月正確觀念 輕鬆休養

1.不要過量進補

不少人認為生完寶寶失血太多,元氣大傷,要用貴重藥材和食材補身,先係對身體好。但是過量進補,如吃得多麻油雞、豬腳等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品,就容易造成肥胖和便秘,亦會阻腸胃消化和吸收。坐月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循序漸進調理身體,以清淡、富有營養的餐飲為主,注意飲食均衡,多吃蔬果。

2.避免生冷、辛辣食物

坐月時嘅飲食應避免生冷食物,它們容易傷脾胃,導致腹痛,影響身體恢復和消化系統。另外,產後也要少食葱、薑、蒜、辣椒,否則易有便秘和痔瘡,也可能會影響乳汁分泌。

3.坐月餐不能加鹽

坐月餐也要注意少鹽,但不必「無鹽」。許多媽媽都會有水腫的困擾,雖縣身體會在產後自動排除多餘水分,但是如果產後飲食沒有控製鹽分的攝取量,吃的太鹹也會令水分滯留體內,加劇水腫的情況。

4.適量運動

現時的醫生都會讓順產的媽媽可以在產後24小時便可以做產後運動, 但剖腹分娩的媽媽則應先諮詢醫生意。產婦運動應以輕柔為主,循序漸進,例如在床上進行伸展,或是做像忍小便的腹肌訓練運動,有助鬆弛的腹肌回復彈性,同時減輕腰背痛。產後一個月,媽媽的身體開始回復,便可以逐漸加入一些緩和的帶氧運動,例如散步、瑜伽等。到了產後100天左右,媽媽的身體已基本復原,可以進行一些肌力訓練,不過都應由低強度的訓練開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