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愈來愈討厭我的孩子。」這句說話可能是一些父母不可告人的表白。覺得孩子怎麼越變越壞了,現在一想到孩子的事情就煩燥,養育孩子變得好辛苦。每天說生氣就生氣,還總是頂嘴,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管教了,漸漸地還覺得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你可能遇到了「破窗效應」。
撰文/編輯部
為什麼孩子愈來愈「討人厭」?
- 孩子的問題
孩子大了,變得有自主意識。1、2歲時的乖寶寶,成長後便會開始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對著幹。但是,孩子這些問題的背後,是成長的規律,孩子的成長是一定會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變得更成熟。
- 父母的問題
很多父母都有着各種的焦慮,在家時怕孩子摔倒,讀幼兒園時怕不適應,讀書時怕被人欺負,長大時怕成績不好進不了好學校,成年了怕找不到女朋友,甚至有孩子了還替他們操心能不能照顧好孫子。經常只看到孩子的不足,如此的焦慮心態總是得不到釋放,對孩子就會愛之深恨之切。
- 家庭的問題
孩子問題可能只是一個表象,反映家庭矛盾。例如夫妻關係緊張、婆媳關係不好,處於焦點的孩子便成了大人的出氣筒,承受着父母關係不良的壓力。孩子往往是無辜的,如果他頑皮、叛逆、任性,除了出於成長規律之外,父母給予的環境、父母的情緒和心態的影響更加大。
甚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所做的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心理學家準備了兩輛一模一樣的車,把一輛放在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放在了治安較雜亂的社區,並拆掉其車牌,打破頂部。結果,當天那部破車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車,放了一個星期都安然無恙。於是,他把那輛車的玻璃也敲破了。在幾個小時,那輛車也被偷了。學者便在這個實驗基礎上,提出了「破窗效應」這個犯罪心理學理論。
如果這扇窗口不能得到及時的修理,這個破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整個窗戶都完全壞掉。
眼中只有孩子的缺點
這個道理如果應用在育兒和教育方面,就代表大人對待孩子的缺點,如果總是處於放大的狀態之中,那麼我們會把孩子的缺點不斷放大,並且會去挖掘孩子更多的缺點和不足,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在家長眼中,孩子便成了一無是處,滿身缺點的存在,從而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焦慮。孩子也會漸漸認同了父母的說話,認為自己很笨、很差。面對父母的責罵和怒火,孩子也不懂面對,所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吵鬧,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發現問題是改變的開始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那要怎麼做?專家指出發現問題是改變的開始,抱怨只是擴散問題的種子,我們需要打破破窗效應。
雖然說起來容易,但這句話依然重要! 提醒自己,在責罵孩子之前,試試默數三秒,讓自己情緒稍微平復,再繼續應對。
孩子為什麼做事「慢吞吞」?家長便要引導他們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孩子為什麼說謊?家長便是時候要教導他們承擔責任的能力。當孩子一天一天的進步,找到孩子的優點,不吝嗇地鼓勵他們,與周遭的人分享喜悅,孩子自然願意努力進步,而且,這些進步也累積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即使理論學識得再多,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始終是新手、探索者,擺正心態,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