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ADHD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有能力控制情緒,保持恰當行為,例如我們要求孩子閱讀10頁課本,即使他們沒有興趣,仍能乖乖安坐,完成任務。然而,有些孩子總是坐不定或發呆,無法完成簡單指令,此時我們便要去了解背後原因,是因為課本內容太沉悶還是分心?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孩子便是後者,他們因為缺乏自控能力,故此連簡單的指令也難以完成。今期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耀基為各位解答家長可以怎樣於日常生活中察覺孩子是否有ADHD的傾向。

    整理/編輯部
    專家/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耀基

    腦部出現自我調整阻礙

    林耀基醫生表示:「傳統上,我們會說這些孩子是未定性、腦囟未生埋、跩或欠缺書緣,但這些說法都是以概念去理解行為。ADHD則以行為科學去解釋,因此家長必須拋開固有觀念,了解ADHD的本質,才能幫助孩子跨過難關。」他補充,ADHD等於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患者通常同時具有專注力不足與過度活躍問題,亦有個案是傾向其中一邊,但基本上會兼具兩種特質。根據現今科學研究,相信ADHD與執行能力障礙(executive dysfunction)有關,導致無法傳送完成行為指令。

    升小一為關鍵時刻

    由於幼稚園的活動教學難以看清孩子的特質,故較難察覺他們是否有ADHD傾向。普遍當孩子在升小一時,ADHD的傾向就會開始變得明顯,因為他們須按傳統方式上學,在座位中安坐聽課、跟同學一起作息;孩子是否能夠自我調節行為,此時便能觀察清楚。但隨著社會的認識加深,也多了孩子早在幼稚園的時候,已被父母師長察覺端倪。

    如何為子女作出評估?

    要了解子女是否有ADHD,家長可在網上尋找具國際標準的初步評估問卷,為孩子評分。不過,即使發現孩子符合症狀,也要分辨症狀是否在不同場合出現。林耀基醫生表示:「假如在學校沒心機上課,卻在家中能專心看書,我們便需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這樣的行為情況。然而,如果發現孩子在很多不同的場合也出現一些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行為,那麼家長應該考慮尋找專家檢查。」

    當醫生診斷時,必須要先全面了解孩子的行為及思考特色,以及認知能力等,也需要考慮其他問題如自閉症或學習障礙等影響。另外,醫生也要向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成長過程以及家庭背景。整個臨床評估通常一小時左右已可完成;至於一些情況比較複雜的個案,也可能需要另外再配合其他測試及學習評估。

    ADHD治療方向

    現時治療ADHD的方向以藥物及行為訓練為主,藥物能夠直接調整孩子腦部物質,讓他們改變行為傾向,紓緩症狀,之後便能夠開始行為訓練,助其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長遠目標是減輕症狀對成長及生活的影響,發揮本身潛力。

    林耀基醫生舉例說:「試想像我們要讓兔子從一端跑到終點,正常情況下於終點擺放食物來利誘,已能成功。但ADHD孩子就像有近視的兔子一樣,他們就算知道前方有食物,但因為看不清方向,結果就會亂衝亂撞,很久仍未到達終點。藥物的作用就像為兔子戴上眼鏡,讓他們看清前路;我們亦可將食物切件,在路上逐段擺放,讓孩子可看到短期目標,更易達成。因此培訓ADHD的孩子,必須按其特質,因材施教,最終也能讓其發揮所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