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遲緩影響社交?解構學齡前兒童的社交發展階段

對寶寶來說,與人交流無疑是一件新奇事。甫出生,寶寶便要習慣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學習接觸不同的社交圈子。然而,有些寶寶會表現得甚為抗拒,有些甚至會因而大吵大鬧。究竟社交發展對幼兒來說有何重要?本文我們特意請來言語治療師秦妍庭姑娘為大家講解幼兒社交技巧的發展過程,以及社交能力不足的各種影響。

專家/秦妍庭(言語治療師)

甚麼是幼兒社交能力?

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溝通,而溝通正是人與人相處的重要技巧。簡單而言,幼兒學習社交能力就是學習怎樣跟別人溝通,為了將來踏入社會做準備。小朋友透過社交能力去分享和合作,是為了往後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即是為了長大後融入社會,上學、上班去做準備。幼兒階段主要是學習怎樣跟人溝通、回答別人的提問、跟別人打招呼等基本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情緒管理三者之間有很大關係。語言發展遲緩導致小朋友在與人相處時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他們遇到情況時,卻不懂得說不開心、不懂得解釋自己的感受,所以只能發脾氣大聲叫喊。換句話說,言語問題可能會造成溝通問題,進而減弱小朋友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不足的小孩

部份小朋友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出現行為問題,表現可以是自信心銳減或攻擊性增強。前者是由於孩子受到社交挫折時信心變得低落,繼而令他以後做其他事情亦變得擔心害怕。後者由於他們無法以言語表達自己,只能以攻擊性行為表達自己的不安,令他在其他小朋友中變得不受歡迎。如是者他可能因此再次攻擊別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由此可見,若不從問題的根本解決,小朋友社交能力不足的問題可能會繼續持續。

兒童社交技巧發展5階段

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社交,小朋友的社交技巧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0-1歲

初生嬰兒還未懂得說話,只會用哭和笑表達他們的情緒。但其實這時候,寶寶已經開始懂得跟別人進行溝通了。很多時候,寶寶聽見別人叫他們的名字時會給予反應;他們看見熟悉的人時會報以微笑。這是屬於寶寶專屬的打招呼方式。大一點的寶寶更會開始模仿人們的聲音,如父母教他們說「爸爸、媽媽」時,他們便會牙牙學語地說「爸爸、媽媽」。他也會開始模仿別人的身體動作,例如說「Hello、Bye-bye」時的揮手。即使他們不會說這些詞彙,但亦會以簡單的動作與人互動。

1-2歲

幼兒開始利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心裡想要甚麼、想去哪裡。語言溝通方面,現階段幼兒一般懂得使用2個元素的短句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當他想吃餅乾時,他會說「食餅餅」─ 所謂2元素即動詞「食」加上名詞「餅餅」。除了與父母溝通,幼兒開始懂得在家長的引導下跟別人打招呼。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小孩除了使用面部表情和手勢,已經開始獲得以口語方式表達的社交能力。

2-3歲

幼兒開始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同的遊戲。然而,即使他們接受跟其他小朋友做遊戲,他們仍然未能夠與他人分享玩具、合作完成如「煮飯仔」等分工遊戲。雖然如此,由於家長開始教導他們學會分享、輪候,他們慢慢懂得在遊戲當中需要遵守規則。從語言學習角度來說,小朋友玩遊戲時的輪候是學會說話前重要的技巧。因為只要小朋友懂得等待,他們才會懂得在他人說話時不會無禮地打斷。

3-4歲

有別於1-2歲時使用的2元素句子,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已經懂得以3至4個元素的句子表達自己。隨著歲數的增長,孩子的語言能力進步使他們說的句子愈來愈長。一般而言,語言能力增加同時代表社交能力增加,因為他們開始懂得運用語言跟他人表達自己。這時候,他們會跟同齡小朋友玩一些「假想遊戲」,例如一起扮演醫生。小朋友透過假想遊戲嘗試練習不同角色,除了從中透過體驗漸漸理解和明白別人的感受,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幫助他們日後適應社會生活。

4-5歲

即將到達學齡的小朋友開始跟同輩進行合作性的遊戲。透過遊戲,他們逐漸形成了團體合作的概念。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對於別人的感受或情緒會更加理解,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漸漸懂得運用語言去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及表達自己的情緒。

社交能力不足的成因

小朋友出現社交能力不足,很多時候都不是先天因素導致,而是跟生活環境有關。時至今日,許多夫婦婚後只孕育一名小朋友,獨生子自然成為父母和長輩的唯一焦點。由於小朋友受到過分的溺愛,很多事情他們不用開口就會有家人幫忙解決。久而久之,小朋友習慣了這套與人相處的模式。然而,這套模式並不能有效套用到社會中。例如小朋友在學校裡沒有了家人的處處遷就,他們可能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其他小朋友繼而認為他是小霸王,就會慢慢排斥他。其實這是因為小朋友在家裡很少表達自己的需要,導致他不懂得說、不懂得解釋,這樣他就很難擁有健康的社交。

排除生活環境因素,要留意社交能力不足是自閉症小朋友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自閉症病童的語言發展一般較其他小朋友遲緩,所以他們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了解別人的感受,有機會形成社交問題。

社交能力不足的後果

  • 短期

孩子的學業成績可能會受到影響。由於社交能力跟情緒管理息息相關,社交問題有機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繼而影響他的專注力,令他在學校的表現受影響。

  • 長期

孩子可能會有長期的情緒不穩定和變得有攻擊性,生理上可能會影響他的胃口。如果長期胃口不好、人變得不活躍,孩子整體的生理發展相對會較其他小朋友差。

怎樣改善孩子的社交技巧?

日常方面,可以多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人。除了與親戚朋友見面,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公園跟不同的小朋友接觸。假如當你的小孩想玩鞦韆,但同時有其他小朋友都想玩的時候,小朋友們要怎樣輪候、怎樣妥善安排而不爭搶,這也是社交能力的發展過程。這時候,如果小朋友沒有出現攻擊性行為,請家長不要介入他們的溝通,嘗試放手讓他們處理。

除此以外,社交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可以參加社交班。坊間有社交班會模擬日常生活可能發生的場景,讓小朋友嘗試去處理,並教會他們在這些情況下要如何正確面對。很多時候有情緒問題困擾的小朋友是由於他們從來沒有遇過這些情況,根本不知道怎樣處理;再加上他們語言能力不足,難以表達心中所想。因此,這些社交班就能透過提早練習面對社交問題,給小朋友打一枝「強心針」。

性格內向=社交障礙?

孩子性格內向慢熱、不擅與人交際,父母不免擔心他們的社交能力發展。雖然性格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的人際發展,但家長也有方法協助小朋友融入社交環境。父母可以鼓勵小朋友主動與親戚朋友、幼稚園同學打招呼,慢慢熟習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讓他們了解到在需要社交的環境下不要把自己藏起來。性格內向與自閉症的情況雖然不一樣,但不管是性格內向小孩還是自閉症小朋友,只要家長多花心機,他們的社交發展都可以有進步。

家長的角色

當小朋友面對社交挫折時,家長應該擔當從旁鼓勵的角色。雖然學齡前小朋友對情緒有一定的理解,但經歷終究不如成年人多,很多時候會不理解甚麼是挫折。這時候,家長應該對小朋友予以鼓勵,小朋友才會有自信去繼續嘗試新事物。家長的反應和回答是很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表現,所以建議家長可以與小朋友一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和教導他們用正確的觀念去面對問題。除此以外,一般而言家長在灌輸小朋友正確溝通技巧及觀念後,應盡可能避免干擾小朋友之間的社交溝通,放手讓他們去親自處理。

社交不只是社交!

別看輕社交的影響力,如果家長放任不處理的話,除了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也會容易變得情緒低落和消極。漸漸地,他們會失去跟別人溝通的自信,與外面的世界有了隔膜。因此,如果不處理這個問題,除了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甚至工作上的表現也會受影響。如果小朋友因而出現攻擊性行為,若不處理長大後可能會更嚴重,甚至演變成精神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