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走口齒不清 剖析幼兒發音問題

    「斗斗飲隊隊」=「狗狗飲水水」?你知道孩子在說甚麼嗎?如果小孩也有類似的發音問題,爸媽就要注意了!因為一般來說,小朋友從出生到6歲就應該學會了絕大部分的廣東話原音和輔音的表達。換句話說,小朋友在上小學前已經能夠說清楚絕大部分的發音呢!今期就讓言語治療師帶大家看看小朋友的常見發音問題吧!

    整理/編輯部

    專家/心之樹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言語治療師 麥悅心

     

    兒童常見發音問題

    如果小朋友的發音問題單純屬於構音問題,一般有幾個音是他們比較難掌握的:

    一. 「s」音

    「s」音,舉例說「三」的聲母是「s」。如果小朋友因為發展遲緩而未能正確發出這個音的話,他們很多時候會在發音時沒有噴氣。小朋友會將「三」字就會說成「d」音,說成「擔」。另一常見例子是將老師的「師」字說成「D」。

    二. 「d」音或「g」音

    「d」音或「g」音較容易說得不清楚,我們不難發現小朋友會將這兩個發音調轉。「d」音如「蛋」,本身是用舌尖發出的,但他們很多時候會用了舌根,變成了「g」音,「蛋」就會說成了「簡」。反之,有時候小朋友說不清舌根音,本來應該用舌根去說就會用了舌尖說,比如將「狗」說成「豆」。

    三. 複合韻母如「iu

    廣東話有些複合韻母,比如「iu」是由2個單韻母拼在一起的。有些小朋友會將這些複韻母簡化地讀。舉例說「丟」,很多時候他們會漏了尾音。而「麵包」的「包」複韻母是「a」加「u」變成「au」,當「我食包」說得不清楚時就會說成「我食巴」。

     

    寶寶發音不清 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由於小朋友3歲前仍然處於語言建立階段,所以言語治療師一般建議他們在3歲後才接受發音測試。如果發現3歲後的小朋友說話清晰度較差,建議家長帶小朋友接受評估,看看他的語音發展程度是否跟同齡小朋友出現落差。言語治療師會透過評估為小朋友訂立合適的發音目標。

    透過言語治療 改善孩子發音

    目前較常用的是衛生署推出的「香港粵語發音測試」,透過圖片讓小朋友讀字,以了解他們面對的發音問題。另一方面,言語治療師會向家長了解小朋友的聽覺狀況,同時安排聽力的復康訓練。言語治療師亦會檢查小朋友的口腔肌肉發展,了解他的下顎、舌頭和嘴唇的活動能力及力度,以安排合適的口肌訓練。

    在針對性的治療中,言語治療師一般會透過遊戲、實物和圖卡引導小朋友說出正確的發音。除此以外,治療師也會透過不同的提示方法進行指導:「視覺提示」如在小朋友的面前放置一塊鏡子,讓他看清楚自己發音時的口型;「觸覺提示」如當小朋友練習發噴氣的「p」音時,將紙巾放在他的嘴巴前,提示他發音時要噴氣令紙巾飄起;而「口頭提示」則例如當他發「p」音時,治療師會透過說話提示他要合上嘴巴然後噴氣。

     

    多面對面與孩子說話 模仿發音口型

    平日,家長應該多些面對面地與孩子說話,讓他們看清楚大人發音時的口型。尤其是患有聽障的小朋友,當他們聽不清楚說話時,往往要依靠他人的口型輔助才能明白和學習。另一方面,如果小朋友的口肌能力較弱,建議家長可以在家中帶領小孩做合適的口肌練習。舉例說小朋友的圓唇能力較弱,我們可以透過一些遊戲如吹笛子、吹泡泡去進行訓練。

     

    治療配合家庭訓練 效果相得益彰

    小朋友在接受言語治療時,治療師也會不時安排家長觀課。在觀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留意治療師利用甚麼提示方法幫助小朋友。當家長清楚某些發音的口肌活動時,他們也能夠自行在家中利用提示方法幫助小朋友。於此同時,治療師也會給小朋友一些家課練習,讓他們回家後也能夠持續改善發音。

    言語治療師非常鼓勵家長在家中跟隨指示為小朋友做練習。因為言語治療只有每星期的寥寥1至2節,如果家長能夠持之以恆地每日抽時間與小朋友做練習,改善效果無疑會更明顯及更快見效。

    家長的發音不準也會影響小朋友嗎?

    學習發音是一種語言模仿的過程。如果家長的母語不是廣東話或發音不夠標準,小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因為模仿而影響其發音表達。

    小朋友有發音不清問題,可以選擇不治療嗎?

    一般而言,6歲前都是小朋友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我們鼓勵家長為有發音不清問題的小朋友作合適的跟進。如果待小朋友年紀稍大的時候再作糾正,一來進展會相對較緩慢,二來因為口肌已經習慣,糾正會變得更困難。

    寶寶總是發音不準,難道是因為「黐脷筋」?

    學術上,「黐脷筋」稱之為「舌繫帶過短」。我們的舌頭下面有一塊薄膜黏著口腔的肌肉,如果小朋友開口伸出舌頭,而舌頭能夠伸出口腔外就不屬於「舌繫帶過短」。但如果小朋友的舌繫帶比較短,他張開嘴巴把舌頭伸出口腔的幅度也會較短,而且舌尖中間會有拉扯感,看上來就像「心形舌頭」。

    有嚴重「黐脷筋」的小朋友,他們的舌頭音的表達可能會受影響。一些舌尖音如「蛋」、「拉」、「他」和舌根音如「狗」、「求」都會因此而說得不夠清楚。也有部分輕微的「黐脷筋」個案不會影響小朋友的說話。雖然「舌繫帶過短」有機會會影響發音的準確度,但語言治療師所接觸的絕大部分個案都不是因此而發生。

    家長應留意孩子的說話清晰度和發音表達,如果對孩子在發音上有任何疑問,家長應先諮詢專業人士,有需要時再轉介給言語治療師作詳細評估。

    言語治療師的

    小案例分享

    第一次見面時小朋友約4至5歲,他不能正確發出所有舌根音,比如「g」音的「狗」、「救」、「加」及「k」音的「橋」、「求」。同時,他會將這些字說成了舌尖音,如「狗」變成「豆」、「求」變成「頭」。

    – 治療 –

    由於小朋友未能掌握舌根的運用,治療師首先跟他進行了口肌訓練,比如請小朋友快速張開口伸出舌頭並向後縮,以增加他的舌頭後縮能力。言語治療師也有跟小朋友做吹笛子訓練,透過用力吹響笛子,訓練舌頭向後縮的力度。

    此外,治療師更準備了一些字卡讓小朋友讀出。因為小朋友不太懂得發某些發音時,舌頭應該要向後縮,所以治療師在開始時運用了觸覺提示。當小朋友的舌頭不自覺伸前時,治療師會透過壓舌棒壓一壓他的舌頭,提示他發這個音時舌頭應該放低和往後縮。

    – 成果 –

    初開始治療時,小朋友大部分時間都要依靠言語治療師的觸覺提示才能正確發音。經過大約3至4個月,從單字發展到詞語的訓練,小朋友慢慢地進步,也減少了觸覺提示的使用。減少觸覺提示後,言語治療師利用語言提示請他張開口不要把舌頭伸出,也會給他鏡子看自己的口型。再加上家長持之以恆地幫他做練習,小朋友已經能夠在講故事及對話的層面上掌握正確發音,進展非常理想。

    治療的見效時間 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小朋友只是純粹的發音不清楚,可能數個月甚至半年內已經能夠處理,治療進展通常會比較快。但如果小朋友有智力障礙或自閉症等問題,他們的學習發音過程一般會較長,可能需要花上數以年計的時間。因此,語音治療的成效和時長並不能統一地說明,而是要根據小朋友的智力及各方面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