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和文化中,存在一種獨特的親子關係:頭一胎若是女兒,和母親之間並不純粹是母女關係,更像是夥伴關係。
撰文/編輯部
大女兒需面對的「長女症候群」
時代進步,父母大多都能夠舊有的「長子為父,長女為母」的觀念人們對於比較早出生的孩子,總還是會有意無意地提醒,他們在各方面都要做榜樣;對於女性,仍會期待他們是主要照顧其他家人的人、甚至要「長姊如母」地當起小保母。身為長女的人,就同時肩負了榜樣與照顧者的雙重期待,更為辛苦。美國《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長女似乎命中注定要比其他兄弟姊妹都要背負更重的家庭責任,面對「長女症候群」。
長女不只是孩子 更是媽媽的小幫手
父母們面對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可能有不同養育方式。《大西洋月刊》引述賓州州立大學從事家庭研究的榮譽退休教授Susan McHale指出,爸媽在對於第一個孩子時,通常都會比較謹慎,很注重如何把孩子養好、帶好,孩子的成長、健康、學業、交友,各方面都很執着,令親子都很有壓力。
頭一胎的孩子,特別是女兒,與母親之間不是全然的一種「母女」關係,反而更像一種夥伴關係或陪伴者。所以,長女並非完全只是擔任「孩子」的身分,也不只是站在「孩子」的位置,與母親維繫關係。她可能有時會是媽媽的小幫手、小助理。所以,長女往往也沒有當夠小孩,總有過於早熟,必須早早當小大人的傾向。這樣的孩子,若是讓母親失望,就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存在位置出現了危機,也害怕與母親的關係會破裂。強烈害怕被母親捨棄、拒絕的恐懼,讓孩子不斷更努力去完成母親的要求和期待。
對於後面的孩子,母親通常就比較沒有那麼焦慮或執着,親子關係比較輕鬆,衝突也比較少。所以,當老大離家後,父母就會與比較晚出生的孩子開始有更多衝突,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從老大轉移到他們身上。另外,父母會不自覺地讓孩子之間出現類似階層、等級體系的現象。大孩子要擔負較多責任,如照顧弟妹、幫他們看功課、教他們事情、給他們建議、做好榜樣、展現對弟妹的領導力、分擔更多家庭事務等。
孩子面對的內心糾結
但是每個人的性格特質,是跟出生順序無關。例如,家中年紀最大的孩子不一定剛好是最有責任感、領導能力的孩子,卻常常被賦予更多責任,稍有做得不符父母期望時就會被誤解為不夠負責。這種期待亦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理解,認為這些是自己本份應該要扮演的角色和責任。如果孩子的個性剛好跟被父母貼上的標籤不符,就會感到自責、內疚、沮喪。而通常被賦予最多期待的,最容易產生這些內在糾結的,就是長女。
面對長女的壓力,家長可以怎樣做?
研究成年女兒角色的貝勒大學傳播學教授Allison Alford在文中指出,最好的改變之道,必定是從家庭開始。例如,討論對於父母對家中長女的期待和形象是怎樣的,同時也要考慮長女對自己的看法和期望,從中取得平衡。如果父母發現自己一直對家中的長女付予過多壓力和責任,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好好疼愛家中常常照顧別人多於被照顧的長女,給他們一個擁抱,感謝她一直以來的付出,也讓親子雙方好好審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