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知足常樂 不做貪心小孩

孩子總是說「媽媽,我想要!」、「我想把它帶回家!」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有永無止境的物欲呢?部分家長因疼錫子女,總會努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欲望;可是當孩子得到一件玩具時,眨眼間就把它忘記了,又萌生想要另一樣,貪得無厭。然而,貪心不是孩子的天性,家長要先了解子女貪心的原因,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去思考和改變貪心的行為,學會知足常樂。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孩子貪心的原因

4-6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喜好十分明確,懂得直接表達自己想要甚麼。孩子展現內心欲望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當孩子看見新奇的玩具便想擁有、喜愛的食物就全放到自己的碗中,以為所有東西都屬於自己,又不願意與人分享。大部分的香港家庭都是「一個起,兩個止」,為了給予孩子最好的,父母都會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孩子的生活幸福無憂,理所當然地以為甚麼都可以輕易擁有,可是這樣其實間接縱容他們成為「大貪鬼」。

孩子會顯露出貪心的一面,尤其對於喜愛的東西甚為明顯。當孩子很想擁有一件物件時,他們可能不清楚是出於甚麼原因,只是好奇心驅使他們渴望擁有。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為與社會地位有很大關係,他們拒絕自己得到較少的物品,是基於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藉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當家長察覺到孩子出現貪心的行為,不必過分擔心,反而慢慢觀察和了解他們這行為的原因,再與孩子討論與溝通。

引導孩子改變貪心的行為

1. 學會量力而為

由於孩子對分量的概念不清楚,不太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多少,只是出於欲望而想獲取更多,才會拿取超出自己所需要的分量。譬如看到各式各樣的食物,孩子會不自覺地拿了很多,沒有理會自己到底能不能吃完。要是吃飽了就放著不吃,認為爸爸媽媽會為自己善後。這時正是家長引導孩子學會量力而為的好時機,告訴他拿太多根本吃不下,只會造成浪費;下次拿食物時,應衡量自己需要吃多少就拿多少,讓孩子學習只取自己所需要的。

2. 學會考慮別人

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難免會貪心地希望獲取更多的物質,缺乏顧及他人感受的意識。孩子喜歡霸著所有玩具,不願與人分享,無論怎麼勸也勸不聽,家長會氣餒地說︰「我怎樣說都聽不進耳,就由他吧!」如此下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變得自我,每事以自己為先。家長應慢慢引導孩子,自己霸著玩具會令其他小朋友感到不開心,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就不會這樣貪心了。

3. 跟孩子解釋清楚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苦惱孩子每見一樣就想要一樣,尤其經過玩具店,就嚷著要把這樣那樣都買回家,在店內會大哭大鬧流連許久都不願離開。家長千萬不要因寵愛孩子而總是有求必應,這樣只會令孩子貪心的行為變本加厲。爸爸媽媽可簡單解釋不買玩具的原因,例如家裡已擁有很多類似的玩具,不要只說一句「不可以!」便了事,否則孩子永遠都不明白箇中的原因。

4. 家長身教最重要

孩子最大的模仿對象是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不貪心,首先家長自己也要樹立好榜樣,不做貪心的父母。不少香港人都有怕「蝕底」而貪小便宜的壞習慣,如在餐廳多拿紙巾或牙籤、拿取多份免費贈品等,小朋友看在眼裡就會不知不覺地模仿行為。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要知道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是給孩子看,時刻告訴孩子不要貪心,灌輸正確的觀念給下一代。

5. 學會知足常樂

趁孩子年紀還小,改掉貪心的壞習慣,學習滿足現狀,不會無休止地貪圖更多物質的享受,這樣可以活得更開心。不過知足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單憑言語比較難以理解,家長不妨透過簡單的故事情節或是把握日常生活的實際例子,讓小朋友了解貪心的壞處;當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時,別忘記多正面鼓勵孩子啊!只要好好引導孩子,貪心就不會成為他的行為模式,知足便能成為他一生受用的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