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心理學 你要適當地恨父母才能成長

    社會上的觀念一直都是推崇媽媽等偉大,對孩子無私的愛;而孩子就要尊敬、孝順父母。這些觀念都好像無形的壓力重重壓在每人身上,但忘了父母、孩子之間的相處,也就是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那樣,該有的愛恨、情緒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撰文/編輯部

     

    一定要保持「好媽媽」的形象

    諮商心理師蘇俊濠提到,孩子出生後,的而且確是把媽媽的生活打亂了。暫時無法工作,又要24小時候命照顧寶寶的大小事,簡直就像一個免費勞工。精神分析學家Stephen Grosz《The Examined Life: How We Lose and Find Ourselves》一書中,記錄了一位媽媽患者Jessica的個案,她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心力交瘁,令她有憤怒和怨恨的感受,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這也是很多媽媽的情況,所以媽媽會將此刻的付出視為未來孩子的回報,然後就變成了媽媽口中「養到你這麼大一個人,付出了多少,所以你要……」的要求,並就將恨意投射到孩子身上,恨子女的不成材,然而這其實是恨自己的壞,認為自己是失敗的父母。

    父母一定是對的?

    孩子從小到大都會覺得父母一定是對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依賴,是自己的整個世界。即使對父母有過恨意,如媽媽強迫他們吃蔬菜,把他們的東西丟了,但是只要媽媽說一句「我養到你這麼大,供書教學,你還有什麼不滿意」,孩子也只能夠壓抑情緒,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好抱怨,就只能認為是自己的無理投訴。所以不少家庭衝突都是媽媽把「壞、罪、錯」怪責到孩子身上,只要媽媽接受和聆聽孩子的話,就會認同了自己背後自責的壞媽媽身份。

    學習與自己和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要學習「愛」,還要懂得「恨」,這也是個成長的時候。孩子長大了,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是錯事,即使父母也會有錯的時候。作為父母,也不是要做到事事完美。其實所謂的「孩子要恨父母」,不過就是允許自己正視心中的恨,嘗試不再用社會的眼光和罪疚感看自己,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