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下的烏克蘭學生 被迫流離失所之後的教育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戰爭,摧毀了幾百間學校,令無數家庭被迫離鄉別井。流離失所的小朋友他們可以怎樣繼續求學,面對將來的打算?

撰文/編輯部

 

各國互相協助 收留烏克蘭學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措施,歐盟國家可以讓所有18歲以下的烏克蘭學生享有與當地學生相同的入學條件,申請入讀所在地的學校,當中包括已脫歐的英國。

英國《衛報》報導,很多烏克蘭學生剛到新學校就讀時,都會對陌生環境不適應,所以一些國家向他們提供接橋方案或適應課程,為他們開設特別班,學習當地基礎語言、文化,了解當地社會,到他們比較熟悉新環境,有一定語言溝通能力之後,再轉讀當地主流學校。中東歐學校協會(CEESA)下的私立學校更加允許已入讀的烏克蘭學生可以免費上學一直到學期結束。《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也報導,校舍被破壞、原本位於哈爾科夫的「吸引力學校」,都在校長、老師的堅持下,在立陶宛復校。

重投學習  求學目前不是求分數

不過,無論烏克蘭學生入讀哪裏的學校也好,師長都有共識,要令小朋友重新投入學習的意義並非追求學業成績,而此刻最重要的,是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社交與情緒發展。

戰爭帶給學生種種創傷,英國的學校特別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計畫。克羅埃西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就推出了手冊,指引未受過輔導專業訓練的老師如何與學生談論戰爭相關的敏感話題,以及如何在學校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與避免衝突、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