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自己學習 學習成績不好不代表懶惰

    孩子學業成績欠佳,老師教的東西好像都聽不懂,又或是對學習沒有興趣,一天到晚都關心學業以外的事情,一談到功課、溫習便變得煩躁。家長不禁抱怨孩子懶惰,不願意學習,但是沒有孩子天生是這樣的。父母更應該找出阻礙孩子學習的到底是什麼?

    撰文/編輯部

    讓孩子變得願意學習

    每位孩子天生都具備強烈的好奇心,而這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還記得孩子上幼稚園、初小時,每天都是興致勃勃地上學,期待着老師教課,勇躍去探索、發揮創意的樣子。到孩子慢慢長大,年級的增長也代表着學習壓力的增加。面對考試成績、升學等問題,孩子遇到的挫折愈多,對學習有更多不愉快的經歷,令他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和慾望。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家長可以做的便是給予孩子肯定,令孩子也可以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信心。給予肯定和鼓勵的範圍也不只限於考試成績,也可以是投放更多時間溫習、改良了學習方法、主動發問等。

    尋找學習的意義

    也可能會有稍為比較大的孩子質疑學習的價值,認為「讀那麼多書將來也不會用到」。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家長可以問孩子到學校學習的原因,無論多大的孩子,他們也可以想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比較小的孩子也可能給不出什麼答案,亦有可能只是一個很單純的答案。而有時也就是要靠這些單純的動機,讓孩子想一想自己未來想成為的樣子,是否真的與現在的學習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有孩子找到一個屬於自己、能夠說服自己的學習動機,才能夠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