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性格萬花筒 「適性」教育助孩子知己知彼

    不同性格的孩子都需要不同的教育,但這方面似乎都經常被師長忽視。能否讓孩子長大後繼續發揮所長非常取決於學生時期有沒有接受到合適的教育,父母和老師應該如何適性而教?

     

    因材施教助孩子發揮所長

    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分享了一個故事,動物森林裏一間學校的學生想到旁邊的學校參觀,老師要學生們只可以走路過去。小鳥問:「我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都回答「不可以,只可以走路去,沒有特殊例外。」最後小鳥和海豚都沒能成功走到旁邊的學校,只有小狗和小馬能抵達終點。

     

     

    原本動物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到達旁邊的學校,老師卻忽視了每個學生身上的特點和我個性。現實中可能會有很多孩子像小鳥和海豚一樣,有着不同的特點和個性,但卻被老師和家長忽視了,令他們不能發揮自己的實力而失去信心。

     

    性格也影響學習

    學習除了受到智力因素影響外,非智力因素也非常重要。現在的教育都以分數、考試來判斷孩子的學業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性格等,便是支持孩子發揮潛能的重要工具。在這些當中,最容易受忽視的是性格。性格這個東西說之複雜,它沒有一個標準的工具可以測量。單是英語便有兩萬多個詞語去形容各種性格,可見性格的複雜程度。每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性格,但也會受到後天環境影響,也能夠作出調整。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孩子不同性格本來沒有好壞之分,但在學習上就分成「助力性格」和「阻力性格」。例如,專注是助力性格,學習便較容易成功;心散便是阻力性格,往往在學習上都會遇到障礙。但換個方向想,容易分心的人可能會常常有突如其來的創意,又或者在悲傷的時候也可以幫助渡過愁緒。

     

     

    不同性格的教育對策

    所以家長更加要向孩子提供「適性教育」,如專注力較低的好動孩子就可以利用「分散式學習法」,將學習時間分隔開,每次讀15分鐘,比一次過讀一小時,可以令這些孩子更能適應。或者孩子也可以嘗試身體記憶法,利用肢體動作聯繫知識。對於這些孩子,讓他們學習一會兒,動一動再回來做,而非一定要學習完才可以做其他事,這樣他們會更能在學習時專注。

     

     

    為孩子的行為設界限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是錯,但要令他們懂得在不同情景、場合自我調節,符合社會規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便分享了「TPO」(Time, Place, Occasion)原則,她在教導自己的孩子時也會要求他們依照不同時間、地點、場合遵守相應規範,和做適合的行為。例如,好動活潑的孩子在公園裏大聲喧鬧、跑動是允許的,但在圖書館裏就要保持寧靜,不能夠騷擾到別人。

     

     

    「適性」教育助知己知彼

    「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令孩子也能夠了解自己,長大後更能找到自己的路向,在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亮。家長和老師們要把目光放遠,讓孩子的學習不會被分數綁架,讓他們可以保持真我地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