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Wife網絡浪潮出沒 傳統妻子背後的歷史真相

    近年來,女性當自強。女權主義的興起,讓女孩子們都當起了Girl Boss。然而,在網絡上竟然有TradWife浪潮出沒,重拾男主外,女主內的風氣,見到網紅化上精緻的妝容,穿著甜美的小碎花裙,相夫教子,做着家頭細務。為何會出現潮流倒退的情況呢?

    撰文/編輯部

    女性回歸家庭 「服從男性」是天性?

    從TikTok到Instagram,我們都可以看到#tradwife的縱影。網紅模仿起1950年代美國社會的家庭主婦,彷彿從好萊塢老電影中走出來。TradWife,其實就是為英文傳統Traditional的縮寫Trad與Wife的結合,意指「傳統妻子」。網絡上開始出現TradWife浪潮,代表女性選擇回歸家庭,相信「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而且主張女性天生應該成為妻子和母親,留在家中照顧家庭,丈夫則負責外出工作,維持生計。甚至會有人認為「服從男性」應是女性的與生俱來的願望,只是被現代女權主義的掘起才壓抑了天性。

    TradWife背負的歷史

    但是在這些幾乎類似嬉笑怒罵、模仿意味的媒體背後這一概念的背後,有更深層次、更隱晦的歷史根源。在18世紀的歐美社會,女性受到大量的「行為文學」影響,這些文學作品在雜誌、報紙和小說中指導女性應有什麼行為,尤其是已婚女性。這些文學作品告訴女性該如何選擇配偶,但她們的選擇空間通常都非常有限。步入禮堂後,她們在這個婚姻中,能夠自由選擇的權利就微乎其微了。例如,當時認為一個「好妻子」應該是「純潔、謙虛、順從」,她的幸福也取決於丈夫的幸福。

    對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的美國婦女,順從不僅僅是在規範性文學中提出的建議,它還具有法律效力。已婚婦女生活在「隱身」的法律原則下,她們的個人、法律身份被納入丈夫的身份之下。這位常被引用的法律評論家Sir William Blackstone主張妻子對丈夫的順從是「為了保護女性和她們的利益」,使她們在法律上成為「受保護的寵兒」。

    女性後疫情時代的無力感

    Gen Z年輕一代開始對TradWife潮流感興趣,可能是來自於後疫情時代的無力感。女性在職場方面受疫情帶來的影響,便將不滿怪罪在女性主義,將它變成女性要在職場打滾的罪魁禍首。政治研究學者Mariel Cooksey指出,雖然年輕一代重視平權,但同時亦受到資本主義的極度不平等追擊。Gen Z亦見證自己的母親經歷女性在職場上的不公平待遇。不禁令人激起一個想法,如果女性放棄職場生涯,把生活重心重新放在照顧家庭上,是不是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心力交瘁呢?所以網路上的傳統主婦提倡者也強調奉行TradWife是自主的選擇,例如選美皇后Hannah Neeleman放棄亮麗的芭蕾舞者生涯,回歸家庭照顧農場,身體力行、自給自足,同時養育9個孩子,經營社交媒體,Instgram 追蹤者高達9百萬,靠網路流量、出售農作物賺錢。

    TradWife在宣揚些什麼?

    但是在TradWife話題上也有一些反面教材,某些傳統家庭主婦的創作者發表一些具爭議性的意見,並將女權主義者描繪成抵制女性天性的仇恨者,將職業女性與全職媽媽挑撥離間,引起罵戰。戰略對話中心研究員及性別平等專家Cecile Simmons指出,TradWife運動最令人擔心的現象是它鼓勵女性放棄財政獨立,完全服從丈夫,無形是助長了家暴和性暴力,某些網紅可能對1950年代的傳統主婦生活想像得太過浪漫。

    TradWife不只是用製作酸麵包、穿着碎花裙時尚或Donna Reed風的#OOTD的照片和視頻來吸引社交媒體追隨者的一種手段,它更是一種「傳統」婚姻中性別角色的理念和原則。我們應好好思考回歸到「夫權制」的日子,抹去歷史上女權運動的人士艱苦奮鬥所取得的、不稱得上輝煌的成就,是否一件值得的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