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文章 了解孩子社交模式 讓孩子輕...

了解孩子社交模式 讓孩子輕鬆融入團體生活

3歲左右孩子的圈子正由家庭生活擴散至校園團體生活,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孩子不單跟老師互動,還需要跟同輩學習相處。社交技巧固然重要,然而個性不一的孩子在友誼表現上亦大相徑庭;有些小朋友性格内斂,不容易接納新朋友。子女的人際關係向來是令父母緊張的事情之一,家長應如何協助孩子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呢?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 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幼幼版(2-3歲)《父母手冊》

了解孩子人際關係模式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了解孩子在各成長階段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儘管孩子截然不同的個性,會令他們與同輩相處時有不一樣的行為,孩子有一些人際關係模式是有跡可循:

  1. 自我中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指出,孩子在此階段的「自我中心」,是指孩子只想到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但往往卻被誤會為「自私」、「不乖」的行為。其實,只是孩子受認知發展的限制,無法顧及他人。

  1. 孩子不懂得分享

如上述所說,孩子在此時期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尚未由分享的意識,故此當玩玩具時,沒有分享的行為;而當父母或照顧著引導分享時,更可能不合作或甚至出現鬧情緒的行為。另外,家長亦不難發現一群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但在玩的過程中並沒有互動,這現象被稱為「平行遊戲」,是兩至三歲孩子與同輩玩耍時的獨有表現。受認知發展的影響,孩子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1. 缺乏社交禮儀

此時期的孩子,由最初主要接觸家庭成員,到進入小社會,需要與同輩及其他承認照顧者互動,因此,很多社交禮儀仍有待學習、進步,例如輪候、合作等。但這些社交禮儀是可以透過觀察、模仿,及社交互動而習得。

培養社交力由父母做起

  • 父母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

父母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也是重要的一環,父母情緒越平穩,孩子越容易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反觀若父母經常用謾駡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在與朋友相處時就會流露出與父母相同粗暴的語言或動作,亦對小朋友有負面影響。

  • 培養社交技能

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的成人,自然會成為孩子首要的模仿對象。父母應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禮儀,如在家中能彼此問候「早晨」、「晚安」、「唔該」、「多謝」等。因應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並多問開放式問題促進他們思考。孩子在潛而默化下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行為,學習基本的社交禮儀。

  • 教導孩子分享

父母亦可從日常生活開始培育分享的習慣,例如在進餐時,可嘗試請孩子分享一種他愛吃的食物,假若孩子願意分享,記得要讚賞他們的好行為。假若孩子願意分享給家人,你就可進一步引導他分享給朋友。孩子們玩耍時亦是個好時機,如在公園盪鞦韆,明白物件是大家的,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