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日出」的經驗嗎?天還未亮便要起程,睡眼惺忪地坐車上山,甚至步行登上山頂,很辛苦吧!但當欣賞到壯麗美景,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那個畫面,那份感動,永世難忘。但試想像居於山上的人,日出日落的畫面都是每天日常,可能感受沒有那麼多。凡事太容易得到,似乎不太值得紀念,相反,要付出努力而得到的,才叫人刻骨銘心。
整理/編輯部
撰文/謝家淇 (聖雅各福群會陳廷驊基金會SOWGOOD!正向品格教育館項目主任)
用「失敗」換取「成功」
身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生活得快樂、健康、順心,但同時我們亦心知,現實並非如此,往往有很多意料之外,令孩子要經歷傷心、生病、失敗等情況。傷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為了不想他們受傷(還是不想自己心痛?),父母努力為孩子除去所有「危機」,好讓他們一帆風順,但這種生活,對孩子來說有益嗎?現實嗎?
當生活缺乏了挑戰,會變得枯燥乏味,即使孩子成功了也不會有甚麼感覺,反正除了成功,都是成功。「苦」與「甜」是互相影響而存在的,未曾嚐過「苦」有多難受,又怎能知道「甜」有多幸福呢?
坦然接受失敗
怎樣才算「接受失敗」?筆者認為是要感受當刻的痛苦,深切感受痛苦的感覺,以這種感覺警剔自己,盡可能不再犯錯;是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謙卑地承認有錯或不足的地方,並勇於修正,令下次做得更好;是盡能力處理眼前不如意的事情,即使面對最壞的情況,亦不應退縮,應盡力補救,不要令事情惡化。
按事情嚴重性讓孩子參與補救
以孩子不慎打破碗碟為例,當刻我們無須再指摘他,因他一定已經知道自己「失敗了」,亦不必急著跟告訴他下次應該怎樣做。當下我們應先確認他的情緒,例如可對他說:「你不小心打破了碗碟,很害怕,對嗎?」先讓孩子的情緒平伏,才作下一步行動,畢竟被情緒支配的頭腦往往不能做出合適的決定;然後讓他看看眼前的狀況,承認碗碟被打破了,是自己不小心做成的,現在應該以甚麼方法處理呢?家長可按事情的嚴重性,讓孩子參與補救的行動,讓他知道處理方法;最後以平和的態度,與孩子檢討這次失敗經驗所學習到的事,下次再收拾碗碟時怎樣做得更好。
「失敗」是珍貴的,它的價值甚至比「成功」更高,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令它成為奮力前進的燃料,而不是撲滅熱情的冷水。
只是「未做到」!
當面對挑戰或要作出新嘗試時,有些孩子會積極嘗試,有些孩子卻覺得自己「做不到」而不敢行動。大部分家長遇到此情況,都會落力為孩子打氣,鼓勵他踏出一步。下次若你聽到孩子向你求救「我做不到!」的時候,除了鼓勵他「你可以的!試試吧!」之餘,亦可以告訴他「你不是做不到,只是未做到而已。」然後引導他動腦筋,想出對策處理難題。當他知道自己只是「未做到」,即有成功的機會,而要成功,就得想想辦法,從而增加他嘗試的動力。
每一次嘗試,每一次修正,都是一次成功的機會,只要孩子懂得把失敗轉化成令自己做得更好的機會,日後他便能以此換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