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樂於助人! 同理心從小培養

    「媽媽,讓我來幫你掃地/晾衣服吧!」如果聽到孩子這樣說,媽媽想必會感到很窩心吧!孩子從幼兒時期甚至更早已開始發展同理心,他們開始具備明白別人的想法與感受的能力,只是未夠完整;雖然對別人的行為產生了好奇心,不過還是比較自我中心,很需要大人的引導。這個時候,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吧!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程衛強(註冊心理學家 香港綜合兒童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培養同理心

    雖然孩子開始明白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不過因為和同齡小孩的相處還在起步階段,自我中心觀念仍然很重,還不太會考慮別人的想法呢!父母可以輔助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讓孩子能明確地掌握到及相應的應對方法。

    引發同理心

    父母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具體地告訴孩子要如何做才能幫忙,讓孩子發揮同理心,主動答應幫助。比如說抹桌子、搬椅子等孩子能輕鬆做到的事,家長可以先說明自己需要幫忙的原因,例如是有別的事趕著做、手上拿著東西等,詢問孩子能不能幫助自己。當孩子幫忙後,父母可以適當地讚賞有關的行為,並分享感受。

    有助發展社交技巧

    人際交往和情緒發展是成功人生的關鍵,無論對孩子在家中、學校、遊樂場上,以至將來在社會上立足都相當重要。孩子日後一定有機會需要和別人合作,如果小時候已養成熱心助人的個性,人緣會更好呢!

    助人由「己」出發

    孩子最初的感知是「知道自己的需要」,從「我要……」開始,後來發展到發現原來別人喜歡的、想要的可能和自己不同,知道對方的情緒……只是他還沒有學會如何去遷就別人呢!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後,孩子才有可能做出「出於別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這樣助人的行為,例如是幫老師派東西給同學,雖然跟自己無關,但是知道老師需要幫忙,而且幫忙後會感到快樂所以去做。發展至後來,遇到別人的需要和自己的有所衝突時,或會願意暫時放下自己所需來服務他人呢!

    How to do?

    1.利用例子引導

    沒有同理心,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未能確實地對別人的情緒或遭遇感同身受,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故事或日常生活中孩子遇到的事件,引導孩子了解對方的感受。由於情況比較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容易拓展孩子的情緒經驗,日後會更願意幫助有類似處境的人。

    2.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往往會好奇地模仿別人的行為,例如是做家務,不過有時會無法分辦哪些事情是可以幫忙的,哪些事情很危險。父母如果希望借機教導孩子,可以請孩子一起進行一些簡單的任務,並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善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幫助人也能很有趣」的觀念植根於孩子心中。

    3.身邊的事大家有責

    有些時候,孩子對於家務無動於衷,那是因為他未曾經歷過,會很容易把別人的努力視為理所當然,卻沒有考慮到別人的辛苦。所以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家務,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平日的苦勞,當孩子也參與一起分擔、合作完成,把助人視為習慣後,在幼稚園裡應該也比較願意互助。

    4.在努力助人後給予讚美

    孩子幫助別人後,家長也應給予讚美,這能讓孩子充滿成就感,並感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進而增加自信心。孩子除了會在幫忙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外,獲得讚美都是很好的正面回饋,會加強孩子下次幫助別人的信心呢!

    逐少建立孩子成就感

    家長可以不時讓孩子當小助手,要請孩子幫忙時,每次不要交代太多事情,等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情,再交代下一件事,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完成任務,建立孩子的成就感。一旦孩子在家協助家人獲得成就感,上幼稚園時相信也會有勇氣和自信幫助同學,還可能為孩子帶來滿足感及成就感呢!

    注意事項

    請孩子幫忙時,也要提醒孩子,有些事情要先問老師或大人再幫忙才安全。在平時生活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亦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才去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