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後身痛 分析症狀及四大內治法

不少媽媽在生產後都有感體況不如以往,身體各部位皆出現肢體或關節酸重、疼痛或麻木的情況,中醫師慣稱之為「產後身痛」,又稱「產後遍身疼痛」、「產後風」等,而痛症以產後1-2個月(產褥期)期間最為常見。下文將依中醫角度解究身痛成因及舒緩方法。

撰文/鄧朗晴中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香港防癆會 -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此病最早見於唐代的《經效產寶》,當中指出產後身痛的成因為「產傷動血氣,風邪乘之」。婦女產後營血耗傷,正氣虧損,經脈失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滯留肢體關節,導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根據患者體質強弱、外邪性質等,產後身痛可分為血虛、風寒、血瘀、腎虛四個證型。治療方面,此病應著重養血,稍加通絡的中藥,不可過用祛風及溫燥之品,以免陰血更傷。以下為四個證型的症狀及內治方法:

  1. 血虛證

血虛證的主要症狀為肢體酸楚、疼痛或麻木,伴見頭暈心悸,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弱。治療原則為養血益氣,溫經通絡,代表方劑為《金匱要略》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常用中藥有:黃芪、白芍、桂枝、生薑、大棗、當歸、丹參、雞血藤。

  1. 風寒證

風寒證的患者可見肢體關節腫脹,屈伸不利,疼痛劇烈,呈遊走性疼痛,遇熱可緩解,若兼夾濕邪,可兼見關節麻木重墜;伴見惡寒畏風,舌苔簿白,脈濡細。治療應養血祛風,散寒除濕,常用中藥有:桑寄生、獨活、秦艽、防風、細辛、當歸、川芎、地黃、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等。

  1. 血瘀證

血瘀證的表現為肢體疼痛較重,痛處固定,有麻木、僵硬、重著感,關節屈伸不利,伴惡露量少,舌暗有瘀斑,苔白,脈弦澀。治療以養血活血,化瘀祛濕為主,常用中藥有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羌活、當歸、香附、牛膝、地龍、益母草、木瓜。

  1. 腎虛證

腎虛證患者的肢體疼痛不明顯,呈痠痛或隱痛,伴見腰酸膝軟,頭暈耳鳴,舌淡暗,脈沉細弦。治則為補腎養血,強腰壯骨,用續斷、杜仲、桑寄生、當歸、川芎、獨活、肉桂、秦艽、熟地等中藥。

若能及時治療產後身痛,大多患者可以治愈;然而,若此病失治、誤治,病程越長,正氣越虛,經脈氣血瘀阻越甚,則可導致病情反覆,關節腫脹不消、影響活動功能、僵硬變形,甚至肌肉萎縮,發展為痿證或殘疾。因此,若產婦分娩後有上述症狀,應盡早就醫,必要時可抽血作類風濕因子、血沉等檢查,或病變部位作X線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