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只出現於孕媽咪身上嗎?還是新生兒身上?其實孕婦和新生兒都可能出現胎毒。其概念為小兒在胎育時期,稟受母體內蘊之毒邪,出生後而發病的稱之為胎毒。
整理/ 編輯部
撰文/ 陳安琪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中醫認為「邪之甚則為毒」,邪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當邪盛則稱為「毒」。所謂「胎毒」指孕婦懷孕期間感受毒邪,多由於孕媽咪在妊娠期間,失於自身調養或過食辛熱之物,邪熱之毒,隱於胞胎,損傷胎氣,致胎兒出生後產生相應病症。如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動風抽搐,嬰幼兒出現濕疹、紅疹、過敏性皮炎、大便不暢,尿黃等等;至於孕媽咪方面,由於胎毒屬邪盛,故會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疹子或便祕等邪熱的症狀。
胎毒需要清嗎?有預防方法嗎?
首先從新生兒方面,其常見於嬰兒出生後兩至三天,在嬰兒的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等部位,出現一些白色或黃色針尖般的粒狀,而周圍被紅斑包圍著,在現代學名上可稱為「新生兒蕁麻疹」或「毒性紅斑」。一般情況下,通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便會自然消失,護理上保持皮膚乾爽涼快,減少流汗則可,但若情況沒有改善或變嚴重者,便應求醫。
從準媽咪方面,若孕婦的體質本身偏熱,或孕期飲食不節,過食煎炸肥膩、過度滋補,或不注意清潔衞生而感受濕熱毒邪,或脾氣暴躁,肝火旺盛,都可導致母親內熱過重,造成胎毒,亦會傳及胎兒。故預防胎毒方法應從準媽咪入手。
不同孕期的飲食守則
懷孕四至五個月是胎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準媽咪在此時期飲食可以豐富一點,但亦不應過飽及過補,避免造成積滯、消化不良,因積滯易致熱。懷孕六至八個月期間,胎兒已經很大,準媽咪容易有便秘情況,故於飲食上應選擇富含纖維的食物,及進行適當的運動,避免便秘,下消化道壅塞亦易致熱盛。
總體上可多吃滋陰潤燥、生津養肺的食物(如百合、蓮子、木耳、薏米、粟米鬚等)和當季水果,盡量少吃或戒食辛辣、油炸、油膩的食物及發物(魚、蝦、蟹、蕈類、鴨、鵝、動物內臟、竹筍、酒、薑、蔥、蒜、韭菜、辣椒、八角等)。
以中藥清胎毒
若至懷孕九個月後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疹子、嚴重便祕、口臭、流鼻血、小便色深、血壓過高等情況,可以適當地用一些中藥以清胎毒。但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治療,用藥上需根據孕婦的體質和臨床症狀以確定用藥的種類和用量;如熱盛可用黃芩、金銀花等;濕盛可用玉米鬚等;肝火盛可用枸杞子、菊花等。但一般建議在懷孕36周後才開始清胎毒,因清胎毒大多是寒涼之品,過早清胎毒會容易引起宮縮以致早產。
準媽咪在用藥前應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切不可自行用藥,以免造成早產或流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