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文章 產後周身骨痛?中醫養生秘方...

產後周身骨痛?中醫養生秘方告別風寒

近日經常下雨,產褥期的媽媽容易出現關節酸痛、麻木、重著,甚則雙下肢痿痹,不能行走,在中醫角度稱為「產後身痛」,又稱「產後痛風」。媽媽在產後因為氣血不足,腠理不密,四肢百骸空虛,若起居稍有不慎,易受風寒濕邪乘虛侵襲。

撰文/王婉妮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全科學士,現職於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整理/編輯部

風、寒、濕三邪氣如何影響關節痛?

《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邪氣偏盛,其關節痛的特徵都有所不同。風邪偏盛者,因風性善行數變,走竄於血脈經絡之間,疼痛會游走不定;寒邪偏盛者,寒主收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疼痛會劇烈,痛處固定,熱敷可舒緩;濕邪偏盛者,因濕性重濁、粘滯,氣血受阻,肢體會出現明顯腫脹、麻木沉重,尤以下半身為主。三種邪氣當中,「濕」邪與關節痛的關係最為密切。

為何「濕」邪容易影響孕媽媽?

「濕」為長夏主氣,長夏即夏秋之間,大暑至白露這一段時間。此時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濕熱薰蒸,人在其中最易感受濕邪。對於平素脾胃虛弱的媽媽,脾主運化的功能較弱,水濕容易積聚於體內,更易招致外濕的侵襲。在內濕、外濕相互作用之下,會出現四肢腫脹、肌肉酸痛、關節重痛、一身困重、食慾不振、大便粘滯不爽或稀爛等症狀。若兼夾腎氣不足,因腰為腎之府,膝屬腎,腎之經脈過足跟,疼痛部位會以腰部、膝關節、足跟部較為顯著。

如何減輕產後身痛?

本病主因是氣血不足,易兼夾風寒濕三邪乘虛襲之而致。《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云:「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則養血為主⋯⋯」中醫建議,滋養氣血是主要的治療原則,但亦要顧護脾胃,因養血之品多甘膩,會防礙脾胃運化。以下是針對氣血不足,兼夾脾虛的食療建議:

材料:黨參 15克,黃芪 15克,白朮10克,淮山 30克,枸杞 10g克,扁豆 15克 ,雞血藤 15克,生薑 3片,大棗 3粒,瘦肉 150克

功效:益氣養血,健脾祛濕

煮法:將黨參,黃芪,白朮,淮山,枸杞,扁豆,雞血藤洗淨浸泡30分鐘。瘦肉洗淨,汆水後備用。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入清水1000毫升,水滾後轉中小火煮1小時,加入鹽調味,即可。

加減:若見腰膝酸痛明顯,可加入杜仲 10克,桑寄生 10克。

這道湯能幫助產後媽媽補氣養血,健脾祛濕,減少陰雨天帶來的不適感。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各人情況不一,若欲詳細了解,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