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認真不卸責 培養擔當有辦法

    「我不會,你幫我做!」「這不關我的事!」孩子每次碰到問題,總是愛找不同的藉口,或要求別人幫忙,讓父母苦惱不已,甚至擔心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會讓他日後在生活和社交上碰釘子。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責任心需要特別培養嗎?

    雖然孩子還小,能負起責任的事有限,但這不表示孩子就不需要學習負責任。要孩子養成負責任的良好習慣,必須有實踐的機會,並且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不然他們就會開始用其他方法去逃避問題,又或者習慣以藉口來推卸,將來面對問題時,就不會有承擔責任的勇氣。

    小孩子可以負起甚麼責任?

    • 做好答應別人的事
    • 照顧自身安全
    • 完成自己的功課
    • 遇到問題時先嘗試自己解決

    小孩子可以負的責任比成人想像中多,不要因為他們年紀小或者做得不好,就每每為他們代勞、善後,放手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吧!如果孩子能力上無法自行解決,家長才在旁引導輔助,這樣孩子才有學習的機會和成長的空間。

    培養孩子責任心四部曲

    1.  應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孩子做得太慢、做得不好,最後還是要自己「執手尾」,因此忍受不到就自行代勞了,事實上孩子卻因此失去許多練習「分擔責任」的機會,長大後責任感自然不太強烈。父母應該做的是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後在能力的基礎上,給予孩子適當的任務,循序漸進,讓孩子有學習負責任的「過程」,並在負責事情中建立「自己也能做好」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1. 學會承擔後果

    很多時孩子未必是有意推卸責任,不過他們並不能夠理解自己的行動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果父母太迅速幫孩子善後,孩子就更難掌握「後果」的概念了。孩子越大,要負的責任就越大,家人尚且可以忍受孩子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但如同學、老師等其他人就沒有忍受的必要,孩子難以與人順利相處,受到的傷害會很大。因此應該在孩子還小,還可以用「承擔得起的代價」去經歷錯誤,使孩子知道自己的決定帶來的影響,踏出每一步就會比較謹慎,體會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孩子才會掌握到做事負責的重要性。

    1. 從父母行為學習

    身教當然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認真負責的父母做起事情上來絕不馬虎,是非常好的榜樣。不過,要孩子把父母的行為看在眼裡,父母除了以身作則,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當日的工作過程,藉由自身的經驗來潛移默化,或者做完一件事後,向孩子解釋自己的做法為甚麼是負責任的表現,讓孩子「二次經歷」這個過程。

    1. 對負責任的行為表示欣賞

    有些孩子逃避責任是因為害怕父母和老師的失望、懲罰,過分的苛責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信心或害怕犯錯,導致用消極推諉的方式來免責。長期處於批評或挫敗經驗的孩子,心裡會形成自我設限的現象,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因此無法勇於接受任務或挑戰。父母應給予孩子適度鼓勵和肯定,有助孩子建立接受責任的信心和勇氣。

    遇到這樣的情況……

    孩子不願做,或要求大人幫忙?

    很多父母遇到原則性問題時態度很強硬,不過孩子因為不想做某件事時抱怨或哭鬧的話,父母就束手無策,事實上如果覺得孩子能力上做到的就應堅持自己的想法,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用鼓勵及引導的方式,請孩子完成應做、交付的事。當孩子完成時記得給予誇獎,增強良好的行為表現。

    「不是我!」

    有時候大人會為孩子的過失找藉口,例如是孩子吃太快咬到舌頭了,就怪罪食物;奔跑摔倒就說成地板的錯,經常將自己的不小心輕易說成是環境或別人的過錯,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把這種推諉責任的口吻學起來,父母應該協助孩子釐清挫折是因為能力未達、不夠小心、努力不足等因素。

    溫馨提醒

    設計孩子能完成的小任務

    出門時,可以引導孩子準備自己的行裝,教導他應該帶甚麼,經過幾次後,可讓孩子自行準備,孩子或會帶很多不必要的東西,令背包變得很重,父母可提醒孩子,假如仍然覺得可以的,就讓孩子帶著出門,千萬不要馬上幫他減輕重量,必先讓孩子了解後果,下一次才會懂得帶適當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