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鄧朗晴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很多孕婦分娩後都有便秘的問題,中醫稱為「產後大便難」,是「新產三病」之一,為常見的產後疾病。接下來我們將會探討一下這個疾病的中醫概念、成因、治療和日常保健方法。
產後大便難的特點
產後大便難的特點為分娩後排便困難,輕則大便乾燥、排便時疼痛,重則幾天仍沒有大便;一般飲食如常,沒有伴隨腹痛、嘔吐等。若產婦在便秘的同時出現發燒、腹痛或嘔吐,很有可能是由於其他疾病(如:感染)導致,請盡快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產後大便難的成因及治療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產後大便難的成因包括:分娩後活動不足,腸道蠕動減慢;產後腹壁鬆弛,盆腔肌肉力量不足;以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等。
中醫角度認為產後大便難主要可分為血虛腸燥、陰虛火旺、氣血虛弱三大類型,當中又以血虛腸燥為最常見。
血虛腸燥型
血虛腸燥的產生機理是分娩大量出血,營血耗傷,津液不足,不能濡潤腸道,可見大便乾澀不暢,面色萎黃,皮膚乾燥。治療以養血潤燥為法則,常用中藥有當歸、白芍、熟地、川芎、柏子仁及火麻仁。產婦平時可多吃黑芝麻和蜂蜜,有滋養精血和潤腸的功效。
陰虛火旺型
陰虛火旺型的症狀包括口乾和自覺煩燥身熱,治療在養血潤燥的基礎上加以滋陰清熱,常用藥有玄參、麥冬、生地、知母、太子參。切忌辛辣及煎炸食物,不要熬夜,以免陰液更傷,虛火更甚,影響治療。
氣血虛弱型
氣血虛弱則見疲倦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當補氣益血,佐以潤腸,常用中藥有黨參、黃耆、黃精、山藥、白術、柏子仁等。氣血虛弱的產婦需要多休息,減少勞動工作,待身體狀態恢復後才適量鍛煉身體。
除了內服中藥,中醫可以採用針灸療法,調整產婦的臟腑氣血平衡,選用足三里、支溝、太白、天樞等穴位,配合適當手法,可有健脾通便的功效。
日常保健及注意事項
除了上述的保健方法外,飲食方面,由於新產後的媽媽氣血不足,消化能力較弱,飲食宜以富營養、易消化吸收為大原則,小口進服,切勿暴飲暴食和吃肥膩煎炸食物,亦要攝取足夠水分(每天至少8杯水)和膳食纖維。
鍛煉方面,產褥期間應適量活動身體如拉筋等;亦可作產後運動,鍛煉腹肌和盆腔肌肉,幫助排便。開始作產後運動前,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了解合適的鍛煉時間和強度。
總括而言,產後大便難是常見的產後疾病,主要原因為陰血耗傷,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治療以養血潤燥為主,配合日常保健,可見病情有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