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腦本能學習 利用記憶連結提升學習效果

孩子不擅長學習?可能是沒有好好善用大腦。人的大腦天性是愛學習的,只要幫孩子鍛煉好大腦,便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補充大腦背景知識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腦內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可以透過曾經連接過的連結繼續擴充,這說明了我們認知的背景知識愈廣,愈有助資訊的吸收。要擴充背景知識,閱讀便是最有效的方法。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獲取訊息,活化腦部多個區域的神經迴路。

父母言談影響孩子思考

科學研究也發現,豐富的親子對話也對孩子的大腦有幫助。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解釋,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會影響孩子的思考方式,觀察事情的角度。所以好品質的言談可以引導孩子高品質的思考,從不同角度觀察事情。

用情緒去連結記憶

洪蘭亦指出,實驗發現人在學習完三十分鐘之後會忘記90%的學習內容。要加強學習效果,就要為記憶連結情緒,因為情緒可以是一個線索,幫助我們的大腦提取記憶。而正向情緒的連結是能夠最有效地幫助學習的,所以孩子溫習考試時,與其加重他們的壓力,家長不如給予多一點鼓勵,讓孩子想像一下考完試的滿足感和愉快心情,利用這種快樂的情緒去溫習,更能令他們有好的表現。相反,負面情緒不僅有可能減低學習成效,長期壓力會使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元萎縮、死亡,令記憶力減退。除了情緒,運用生活經驗去連結記憶也能夠幫助大腦提供回憶線索。例如,解釋平行線是什麼時,家長可以舉出日常生活可見的事物作例子,斑馬線、路軌、紙張邊緣……

此外,不同感官刺激也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同時也讓孩子建立回憶的線索,利用感官感覺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重要的事情要重複

《大腦當家》一書提到大腦需要「重複才記得」,剛學習的記憶在大腦中很不穩定,需要透過固定間隔的時間後去重複溫習才可以使記憶穩固。所以溫習10小時,把它們分開每日2小時,比起一日內溫習10小時會更有效。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再重溫記憶會更提升學習後果,一次溫習完隔了許久才溫習下一次便會很辛苦。

學習也需要一定的壓力

現在的教育有人主張要快樂學習,給予自由;有人主張嚴格操練,反覆練習。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認為,需要這兩派取其長處融合。因為真正的快樂來自挑戰,沒有鍛鍊和挑戰,也只會得列膚淺的快樂。但如果過多壓力,也只會增加小孩的焦慮情緒,也不會有快樂。所以給適度的壓力、挑戰,才能夠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那麼怎樣才算是適度的壓力?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指出,家長可以在孩子有興趣、能夠建立成就感的事情上給他們挑戰,讓他們透過不斷演練,建立信心。在他們不熟悉、不擅長的事情上,給他們機會去選擇。為孩子設定一個具有挑戰性,但有機會達成的目標,並在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賞。當孩子能夠自己去成功達到目標,這種滿足感,會引發孩子繼續主動做這些事的動機,培養孩子自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