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新手父母 小心「醫學實證」四字 偽科...

小心「醫學實證」四字 偽科學盛行須保持求證精神

近代人類的科學和技術不斷高速發展,不少世上的謎團、難題,都因為科學的起飛而得出了解答,科技也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父母也很常進修育兒相關的科學,期望令孩子能更健康成長。但凡事都有兩面,科學帶來了解方,同時也帶來了謠言。偽科學謠言滅之不盡、防不勝防,家長可以怎樣防範?

撰文/編輯部

圖片來源/freepik

科技急速發展 偽科學從中誕生

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在過去幾十年間以幾何數快速發展,像是再生醫學、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讓人類猶如掌握了近乎於神的能力。但是飛得愈高,就愈容易被太陽焦傷。科技也會被利用在軍事、犯罪等不好的事上,危害人類的安全。更貼近生活的,就是在短短十多年之間,讓世界上擁有手機的人從幾萬人變成四十億人,人類每天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或抖音等社交媒體的虛擬世界中遊蕩,創造出永遠都看不完的內容,政治、社會、經濟以及科學,都深受網上的幾句說話影響,而當中就悄悄出現了「偽科學」。

偽科學是一種虛假訊息,通常透過網上資訊、媒體、廣告,甚至書籍、課程、演講等比較有學術性的方式來傳播。偽科學謠言善用「簡化」、「誇大其詞」、「專家認證」等字眼說故事,讓觀眾聽得津津有味、渾然不覺這並不是真正的科學」,但為什麼人總是買這些故事的單,而不去檢驗其真偽?

缺乏科學思辨力

上一代的父母長大的年代學習科學還沒有很普遍,但現代父母大多都從小學開始便有常識科,但學了很多科學知識,卻沒有科學思辨力。當我們看到某某專家或科學家演說,又或是媒體上的內容,寫出看似科學專有名詞和數據資料支持,就認為那是值得信賴的,毫不知情下成為了偽科學的信徒。輕則搞出笑話,重則錯信偽科學,令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和財產受到威脅。既然我們已經能夠具備基本科學知識、探究和推理能力,我們便更要好好運用知識,訓練科學思辨力,對媒體所報導科學相關內容進行反思,培養求證精神和科學素養。

利用無效實驗魚目混珠

在推銷、電視廣告、廣告文案就可以看到,商家經常訴諸產品效果,甚至會搬出他們聲稱的真實個來說用了這個產品多久就產生神奇的效果,讓人們看了成功個案後就「心郁郁」,很容易就被說服去購買,正中了消費心理學的下懷。廣告中的「醫學實證」有很多種扭曲的解釋,只是在實驗室的培養皿裡的幾粒細胞有幫助,或者把動物當作人作實驗,就立即對世界敲鑼打鼓,自稱「醫學實證有效」。但是產品的成份、來源是什麼?能達到效果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適合自己?這些都是我們下單付款前必須求證的事情。

真金不怕洪爐火,如果真的有臨床研究,應該都可以在國際醫學期刊裡找到。家長如果自己無法解讀研究數據,也可以向醫生諮詢,了解研究是否真實。

必須相信證據

科學研究一直在推陳出新,而這些知識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應該要有能力、有必要去了解。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愈要用理性去理解這個世界,堅持以證據為依歸。未來甚至迎來AI的世界,我們更保持思辨的習慣,愈是誇大的廣告,還是離愈遠愈好。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