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文章 遠離偏食煩惱   培養良好...

遠離偏食煩惱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孩子「揀飲擇食」,相信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煩惱。在孩子的幼兒和學前時期,偏食現象其實相當普遍,一般長大後便會慢慢改善。然而,就連成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愛吃的食物,更何況是孩子?只要了解孩子偏食的原因,並對症下藥,盡早解決問題,便能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成長的「黃金時期」吸收充足營養,身體自然能夠更加強壯、健康!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曉澄  營養師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5-6歲)《父母手冊》

 

家長認為其子女有偏食問題

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接近一半的受訪家長認為其子女有偏食問題,不吃的食物包括蔬菜、肉類、魚類及水果等。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偏食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飲食不均衡會令孩子缺乏某方面的營養素,缺乏某些營養素就會出現某方面的不良狀況。例如孩子不吃水果和蔬菜,便無法吸收足夠的纖維素、維他命C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而纖維素不足最容易導致便秘。不喜歡吃肉類的孩子則不能攝取充足的蛋白質、鐡和鋅等營養素,蛋白質是影響孩子身體發育的關鍵,而欠缺鐵和鋅則會導致貧血和抵抗力下降。

 

分清「挑食」與「偏食」

「偏食」是指孩子的飲食中偏向多吃或拒吃某一大類食物,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嚴重的偏食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容易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導致發育遲緩,甚至學習發展障礙,進而引起免疫力不足、情緒不穩定等情況。「挑食」則指孩子只排斥某樣食物,但可利用同類中其他食物取代,對孩子身體健康影響不大。如果強迫孩子必須吃下去,反而會造成孩子對食物反感,可以在菜式中逐少加入孩子不喜歡的食物,讓他習慣該未到從而改善飲食習慣。

 

孩子偏食怎麼辦?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幼兒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研究指出,孩子偏食的成因很大程度是源於家長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恰當,且缺少正確的營養資訊,例如家庭成員偏好吃肉類,飯桌上菜式通常都是多肉少菜,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形成相同的飲食習慣,造成偏食。因此,父母除了鼓勵孩子多嘗試不同的食物和在烹調時多作變化外,亦應該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改變飲食習慣。研究發現如父母能夠改變小孩的飲食習慣,不偏食,小孩的身高體重都會有所改善。

 

定時進食三餐

孩子的飯量較少,建議可採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吃飽之餘也能在每餐吸收不同的營養素。每天可定時為孩子提供早、午、晚三餐正餐及2-3次茶點,每餐間隔約為2-3小時。餐前亦可提醒孩子應從其他活動中收拾心情,預備進餐。,另外,家長應盡量不在非用餐時間讓小孩吃太多零食,因會影響正餐的食慾。如孩子飯前感到肚餓,可先給他一點水果、非油炸的餅乾等,避免吃甜食。

 

多鼓勵多嘗試

孩子抗拒或只肯吃某一類食物,是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較難接受陌生的食物和對蔬菜反感,他們要經過多次重複接觸新食物,才會願意嘗試。因此,家長可以改變食物的料理方法,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菜式和味道,如孩子不喜歡吃烚蛋,便嘗試蒸蛋或炒蛋;如不喜歡烚軟的菜,可嘗試剪碎地炒菜,從口感和味道上改變孩子對該食材的印象。即使孩子抗拒新食物,家長仍要耐心地經常讓他接觸,過程可能需要重複多次,他才會慢慢接受。把這些食物放在他面前,和他一起吃,並鼓勵他摸、嗅、舔或品嘗,但切忌強迫,否則會造成反效果。

 

建立愉快的進餐環境

如孩子對食物不感興趣,可留意是否周邊有容易令他們分心的物件,例如電視、玩具、平板電腦或手機等,先移開並不讓物件進入孩子視線,讓他們專注於眼前的餐點上。父母盡可能與孩子一同用餐,而用餐時避免只顧看手機或電視,沒有交流。另外,也可給孩子餐具自行進食,增加用餐的樂趣。在吃飯過程中,亦可與孩子聊聊今天的生活點滴,或說說喜歡吃哪一道菜式,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吃飯環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