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的非人能力   和特殊兒相處從理解開始

香港社會對特殊教育意識提高,被識別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人在近數十年間增加逾倍。除此之外,不管在網路搜尋、暢銷書排行榜,所謂的神經多樣性,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妥瑞氏症或學習障礙等字詞,都成了熱門的關鍵字。

特殊兒不再是「少數民族」

現時於公營普通學校中就讀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中,最常見的主要症狀是特殊學習困難,佔40.8%,其次是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大約有25.2%,以及自閉症,佔21%,後兩者的人數近年增長明顯。

當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不再是「少數民族」,我們該如何看待?在未來,學習與特殊需求族群相處對普通人來說會是更迫切的能力,因為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數量漸增,他們也將會是未來孩子的同學、同事、鄰居,是共同創造未來新世代的公民。

放下成見  從另一角度理解

特殊教育的核心一直是尊重個別孩子的需求,給予符合個人發展的協助。現今關於特殊兒童的資訊豐富,但一般人對他們仍有刻板印象。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認為,要與特殊兒相處,重點在於「理解」,願意放下成見,用多一點好奇心去觀察他們,就能看見專注力不足的孩子除了衝動和坐不定之外,耐挫、幽默、執行力強的一面。

在現實神經傳統性(neurotypical)的框架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會被誤解。其實,他們是「不能」,而不是「不為」。所以一直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他們自己也回答不了。他們其實也想好好表現,不要再被罵,或者不要再因為行為問題而被剝奪了一些獎勵和機會。

特殊兒童的非一般能力

特殊兒童一定比較差嗎?這些「特殊需要」可能因時代變遷從優勢變成「問題」。瑞典腦科學專家Anders Hansen在著作《真正的快樂處方》表示,根據研究,現今常被歸類在情緒行為障礙的ADHD,其實是遠古狩獵時代最優秀的獵人和探索者,所以他們的基因才會在物競天擇的規則下被留存下來。他指出,當時人類需要長時間爬山、捕獵,精力和衝動可以令人有能力快速做出決定,而這些被現代人視為ADHD的特質,在狩獵時代卻是一個優勢。」由此可見,所謂的「特殊兒」是在環境需求下的相對概念,不代表他們比別人差。

善用不同人士的優勢

很多社會上高成就的人士,其實也有特殊需要。就像Tesla創辦人Elon Musk,他便是一位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患者,就像愛因斯坦、賈伯斯等天才一樣。

過往,這群人被視為精神病患,但如今他們將被重新定義成職場中的「特種部隊」。《英國醫學通報》認為,他們是一群以不同方式使用大腦的少數族群,代表的了人的不同面貌,而不是人壞掉的樣子。這類人往往在某些領域,擁有遠超過一般人的強項。

企業用軟體大廠SAP是最早聘請自閉症患者的企業。2013年時該公司開始將自閉症患者引入職場,原本也只是為了配合社會責任,但隨著計畫開展,他們發現了神經多樣性患者的優勢,因為一位員工解決一個難題,幫公司省了四千萬美元。負責該職場計畫的Jose Velasco就解釋,這類人的思考異於常人,而創新正好需要跳出框架。

有時候我們的一個轉念或許會讓他人的人生截然不同,換個角度看,或許這些特殊需要特孩子早一點在一個更友好的環境下成長,能更快、更早適應社交互動,甚至還能找到屬於自己因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