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分類收拾好 養成整理好習慣

在認知發展理論上,2-3歲的孩子開始有能力自己將玩具分類收拾好。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把物品放回固定的位置,培養孩子分類收拾的習慣之餘,還可以加強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將鞋排好、把穿過的襪和衣服放進洗衣籃、吃飯後將碗放進洗碗盆等習慣,都應該從小就開始。每一件小事,都是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一環。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 古景發(心理學家 – 教育心理學/曙光兒童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幼幼版(2-3歲)《父母手冊》

培養整理習慣的好處

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家長應讓孩子知道收拾玩具是孩子的責任。若每次孩子玩玩具後,家長或外傭姐姐都會幫忙收拾,孩子便學會依賴別人,覺得不管造成多混亂,都會有人幫忙收拾殘局。這會減少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也令孩子未能學習責任感。因此,從今天開始,請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收拾吧!

學習分類和歸納

如果想更有效地收拾玩具,可以先將玩具分門別類,例如:分開布公仔、玩具車、積木等放在不同的玩具箱內,每個玩具箱以圖片及文字貼在箱子外,讓孩子知道不同的玩具放在適當位置,孩子不但可以更有效率地收拾,也可以學習如何分類和歸納。孩子最初開始收拾時,可能會不停向家長發問,請家長要耐心教導孩子,不要因為覺得麻煩而責罵孩子,否則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降低他收拾玩具的意欲。

如何培養整理的好習慣?

解釋要收拾的原因

家長在要求孩子收拾之前,可以先讓孩子明白收拾的重要。若孩子經常玩完玩具後隨便亂抛,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很容易發生危險。家長還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不放好玩具,下次想玩的時候,可能就找不到了,讓孩子明白為甚麼需要收拾。

把收拾當作遊戲

家長可以把收拾當作是遊戲,告訴孩子「玩具也要回家睡覺」,讓孩子把玩具放回原本的地方。如果想孩子分門別類收拾好,便說「玩具要回到自己家睡覺才開心!」、「小兔寶寶為甚麼在這個家裡?小兔爸爸和媽媽呢?」引導孩子將玩具放在正確的位置。讓孩子與玩具建立朋友的關係,也能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的玩具。另外,可以玩「收買佬」遊戲,跟孩子比賽尋找相同類別的物件並放回原處,加強親子關係。

定期「斷捨離」

除了每次玩玩具後都要有收拾的習慣,家長也應與孩子定期處理一些不再使用的物品。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不再玩的玩具送給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例如:跟孩子一起將玩具送到社福機構給其他有需要的小朋友,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也可以教導孩子捐贈的意義,明白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像自己一樣擁有這麼多玩具。儘管孩子可能還不太明白,但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一定能逐漸理解。

限制一次玩玩具的數量

孩子玩玩具時,家長可以限制孩子一次玩玩具的數量,只把當時要玩的東西拿出來,如果想玩另一件玩具,就必須先把玩完的玩具收拾好。只要養成這個習慣,當孩子需要收拾的時候,也會比較快捷容易,避免孩子因為玩具數量太多而不想收拾。

積極稱讚孩子

孩子都喜歡被稱讚,如果孩子自動自覺收拾,或收拾得比上次整齊或快,家長可以稱讚孩子「○○,你做得真好!」、「○○,因為你,玩具可以好好休息了!」讓孩子感覺到成就感,再接再厲,繼續維持良好的習慣。

爸媽以身作則

孩子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想孩子養成使用過後要收拾的習慣,家長也要有同樣的好習慣。家長在教導孩子之前,請先回想自己平日的舉動,例如:吃飯後有沒有立刻收拾碗筷?有沒有把不要的東西堆積,然後到處都找不到想用的東西?請爸媽不要忽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因為孩子學習能力很高,並且不懂辨別對錯,所以看到了便會學習,因此家長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