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不要吵架 快快和好如初!

「你做得不對,我好生氣!」孩子跟朋友吵架了,初則口角,繼而動手,演變成肢體衝突!本來以為只是小孩子生悶氣,過一會兩人就會和好如初,誰不知大家持續互不瞅睬,這樣下去應該要怎樣辦?家長需要介入嗎?

整理/編輯部

專家審校/楊潔瑜(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智養寶「巧虎」教材成長版(4-6歲)《父母手冊》

為甚麼孩子會起紛爭?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生氣的情緒,變得能言善辯。無論是物件的擁有權、特權或是「競爭」的心態都可能是爭執的導火線。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好惡先行,而且對挫折的容忍力低,所以當別的孩子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便容易發脾氣,初則用言語攻擊,甚至可能出現推撞的行為!

家長應介入孩子間的紛爭嗎?

爸爸媽媽很多時會因途人的目光,或者是受不了孩子間爭吵而介入,不過情況許可下,還是盡可能先觀察,不要立即介入制止,讓孩子之間嘗試自行處理,有助他們學習忍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如果衝突擴大至肢體上或危害安全時(例如揮動物品或是在路邊爭執的情況),應立刻停止他們之間的衝突,不必即時判定對錯,而是為了他們安全而作出的舉動。

解決孩子紛爭有妙法!

4-6歲孩子之間爭執、吵架在所難免,雖然說讓孩子之間嘗試自行解決問題,有助他們學習待人處世,不過這些衝突的後果有時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無法自行處理、協商的時候,就需要爸媽幫忙了!爸爸媽媽,為了幫孩子言歸於好,你們必須先了解引起衝突的根本原因,梳理孩子們的心理矛盾,讓他們化解彼此的紛爭吧!

「我只是不小心!」  

這種情況很常見,孩子在無意之中做了某些行為,因為雙方都覺得被冒犯,最容易引起爭吵。待孩子冷靜下來後,爸媽可以慢慢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想一想,例如是不小心打到人的情況,可以問問孩子:「如果是同學不小心打到你,你會有甚麼感覺?」;如果被打到的情況,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如果你不小心打到同學,應該要怎樣做才對?」藉由引導讓孩子發揮同理心,再向對方道歉或接受對方的道歉。

「他先打人的!」 

當孩子感覺受到威脅,產生了自然的自我防禦反應,第一時間採取反擊,用「尖叫」、「打人」、「丟東西」等都是幼兒的本能行為,表達自己的憤怒。在孩子最憤怒一刻說教,相信他們也聽不入耳。所以父母必需先傾聽孩子的想法,接受和安撫他們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玩具被搶走了。」孩子情緒平復後,再引導他試著用其他方式因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教導他事情應該如何解決,試著「自己」面對人際衝突。

「覺得咬人很好玩……」

對孩子來說,某些行為純粹只是為了好玩,卻不知道他這樣會使對方感到生氣。有時候孩子打人或咬人時,跟他說「不要這樣做」,更會強化他的行為,使對方更加生氣,應該怎樣處理呢?有些時候,孩子的目的是想爭取對方的注意力,所以制止他,把他帶離現場,就是轉移他注意力的最好方法。這類衝突的起因大多是因為孩子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例如是想和對方玩耍,不過用錯了方法,引致吵架。爸媽可以做的是弄清楚原因,引導孩子找出解決的辦法,並提醒孩子自己做錯了甚麼,並向對方道歉,把教訓刻在記憶中,避免日後再犯。

Tips:「壞習慣」要馬上糾正

孩子可能會半開玩笑地打爸爸媽媽、打祖父母,雖然可能只是鬧著玩,不過絕不是「沒關係」,要是日後孩子出外「打別人」造成爭執時,教訓他只會讓他感到混亂。所以,一定要在壞習慣剛出現時就立刻處理掉。

Tips:講清講楚,有規有矩

很多時孩子的爭執源於行事還沒有規範,比如孩子是家中的獨子,自然不會有「輪流玩玩具」的限制,或是家裡都在遷就孩子,所以孩子上學後才知道別人不一定跟自己意見一樣,因而受到挫折,演變成爭執。因此應盡早在家裡訂下規矩,讓孩子對甚麼行為是錯誤的有一定的認知,慢慢養成守規矩的習慣,減少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