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啼 中醫有計

寶寶晚上睡覺時總會驚醒,然後哭個不停?這種狀況既令寶寶睡眠質素下降,也會令爸媽十分疲累。家長或許會感到疑惑和困擾,為甚麼寶寶只在晚上睡覺時扭計?其實這可能是由於「小兒夜啼」。

整理/編輯部

撰文/譚伊淳醫師(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

甚麼是小兒夜啼?

小兒夜啼是常見的兒科病,指嬰兒白天時可正常入睡,入夜後則哭鬧不止,或者每晚定時啼哭,甚至通宵達旦,相信令不少父母都感到擔憂和煩惱。如不及時治療,長久更會影響小兒的健康。小兒夜啼分為生理性和病態性,如因晚上飢餓、發熱、尿布潮濕、冷暖失常等外在因素而啼哭,則不屬病態性,只要消除這些外因,夜啼自會停止。

小兒夜啼的成因及辨證

從中醫角度來說,小兒夜啼的病因主要分為脾寒、心熱、驚恐三方面,病位主要在心脾。

脾臟虛寒:母親素體虛寒,或懷孕期間常吃生冷食物,遺傳於胎兒,則嬰兒出生後先天亦有脾寒因素。另外亦可因嬰兒誤食生冷之物,或腹部著涼,而導致嬰兒體質脾寒。常見症狀有哭聲低弱,四肢不溫,大便較稀,小便偏清,面色較白。

心經積熱:若母親素來脾氣急躁,或懷孕時過食辛辣食物,可導致火伏熱鬱,內踞心經。胎兒在母體中已受熱邪,加上出生後飲母乳,導致內有鬱熱。若心火上炎,熱擾心神,故心神不安,晚上則煩躁哭鬧。症狀見哭聲較響,面紅唇赤,煩躁不安,大便乾結,小便偏黃。

暴受驚恐:因心主驚,心藏神。小兒神氣怯弱,如突然受到驚嚇,可導致心神不寧,而見夜啼。症狀可見夜間突然啼哭,精神不安,面色青灰等。

解決方法

中藥治療

在治療上,如為脾臟虛寒患者多用溫脾散寒的藥物,如烏藥、高良薑、白芍、香附等。

若屬心經積熱,則選用清心火的藥物,如生地、竹葉、木通等。

如為暴受驚恐,則多用鎮驚安神的藥物,如鉤藤、蟬衣等。

在外治法上,如屬脾寒氣滯者,可將艾葉、乾薑粉炒熱,用紗布包裹溫熨小腹部,從上至下反覆多次。

小兒推拿

除了藥物治療外,中醫推拿療法也可以有效改善小兒夜啼。

屬脾寒者,可補脾土:位置在小兒拇指的橈側。從小兒的拇指尖推向指根,重復100-300次。

屬心熱者,可瀉小腸,配合揉小天心:位置在小兒尾指的尺側,從小兒的尾指自指根推向指尖,重復動作100-300次。另外也可用拇指揉按小天心穴,位置在手掌的根部,在手掌外側肌肉隆起與內側肌肉隆起的交界處。

屬驚恐者,可清肺金:位置在小兒無名指的螺紋面,從指根向指尖的方向推動,重復約200-400次。

注意事項

  1. 白天時盡量不要讓小兒整天睡覺,注意作息時間。
  2. 平素注意小兒的保暖,同時也避免過熱。
  3. 注意睡眠環境的安靜及舒適,防止小兒受到驚嚇。
  4. 在小兒夜啼時,切勿訓斥打罵。
  5. 孕婦在懷孕期間,少食辛辣及寒涼之品。

上述的中藥治療及推拿手法因患者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建議先咨詢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