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成長能力 開發孩子自我覺察力

生活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需要我們打醒十二分精神。小至留意天氣,帶雨傘出門,大至天災危機,都需要我們敏銳的覺察力。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進行專注力的訓練,令他們能有更扎實的自律能力。

撰文/編輯部

覺察力的重要

覺察力是非常日常的事情。下雨天看到前面路上有積水,你會跨過它。過馬路時在車龍間,更需要覺察周遭的環境。我們會覺察天氣與溫度,決定穿長袖還是短袖。覺察無所不在,它能適時提醒我們好好關注當下的事物與自己之間的關係,做到自律及保護自己。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還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更好的選擇。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一個人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可從三個方面來判斷:

  1. 生活上能否自理及獨立。

  2. 能否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3. 考量到自己與他人、環境的關係及互動,不會過度影響別人。

如何訓練孩子覺察?

  1. 從日常生活人手

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吃飯開始引導孩子。例如,吃飯要坐端正。如果孩子吃飯的時候會坐得東歪西倒,家長就可以提醒他「你看看你的腳在做什麼?」,引導孩子自我覺察自己的行為。

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做「督察長」,在爸爸媽媽違反規則的時候,同樣可以提醒爸爸媽媽,讓孩子增加責任心,幫助孩子提升對他人的覺察力,對他們自己的覺察力也可以提升。

  1. 讓孩子先嘗試承擔後果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指,透過運用阿德勒學說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 「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發生的結果。例如,天氣變冷,孩子堅持不穿外套,「自然後果」便可能是會感冒生病。「邏輯後果」則是由人為安排而發生後果。例如是父母加諸於孩子的行為,「吃飯吃太久便沒有玩耍的時間」。但家長要留意這個「後果」必須符合邏輯,讓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不然就會變成懲罰。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分享,如果孩子上學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父母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自己承擔後果,找到解決方法。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也好。知道自己沒有覺察、自律而發生的後果,便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1. 情緒覺察

很多時孩子都被要求勇敢,甚至會因為愛哭被嘲笑、懲罰,甚至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於是孩子便開始壓抑情緒。諮商心理師陳茂雄解釋,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因為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只會累積,直到一天衝破堤防,傷害自己也有可能傷害別人。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可以用以下幾步,幫孩子做情緒覺察練習:

?第一步:覺知情緒

告訴自己現時的情緒:如「我現在有一點難過」

?第二步:承認情緒

承認自己是難過的

?第三步:允許情緒

允許自己有難過情緒

?第四步:接受情緒

接納自己有難過的情緒,並願意靠近這個情緒

?第五步:轉化情緒

將情緒用行動將它宣洩,如感到憤怒便大叫一聲,感到難過便深呼吸、大哭一場等。

?第六步:欣賞自己

就算自己有負面情緒,也要欣賞自己,給自己一個正能量在一個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時代,打開孩子的心房,開發孩子的五感,培養他們對生活及未來的覺察力,可讓他們對世界有更多感受。